根据《史记》记载,周文王被商纣王释放后,继续回到了自己的封国,以德政治理并感化自己的民众,而人情日服,名望渐起。
诸侯国如虞国、芮国,发生了许多土地纠纷,争斗不止,他们想要请德高望重的周文王做裁决,前往周的领地。而他们发现,周文王治理的土地,人人恭俭礼让,长幼有序,没有人因为土地而争讼,完全是一片王道乐土。这让他们感觉到非常的惭愧:我们所争取的东西,正是周文王的子民们不屑为之的事情。他们被周文王的德行深深感动了,也选择了停止争讼相互退让,并四处宣扬周文王的盛德,认为他受天之命,将要有所作为。
对比着周文王的德行,再看商纣王以残暴、武力的统治,两者之间谁更能得到民心,似乎是不需要解释的。而根据现当代历史学家的研究,实力较小的周王朝取代强大的商王朝,同样也有许多历史的因缘巧合。商王朝的末期,戎狄之乱相当兴盛,商纣王为了征讨蛮夷,派遣了大量的军队,耗尽了自己的国力。从而让周族得以兴起。这就是历史的巧合与历数。孟子对此就曾经说过: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其意思就是说,真实的商纣王可能不是像历史中记载的那么恶劣,所以君子不愿意居于下流,因为这样,人们会把所有的恶都灌输到他的头上。这段话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应该如何在生活中保护自己的名节,不让自己的德行为之蒙羞。
人要为人所知,被人认同,需要一个渐渐发展的过程。商周之际的历史,也需要一个过程。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命运将为我们揭示一切,就像诸葛亮在初出茅庐之后,将要迎来自己施展抱负的平台。“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是中国人解释历史的一种思维模式。
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周族在面对强大的商时,仍然不能一口气将其歼灭。告诉我们,凡事需要一个过程,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们常常用“毕其功于一役”来否定那些急于求成的人,证明成功与事业需要耐心与细心。这更能提醒我们,人生的路很长,不要急着去争一时之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