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作标题好呢?
我以为西游记作标题不好。理由有二:
1.这个标题太平淡,一点也不时髦,更不吸引眼球。这个吴承恩一点商业头脑也没有。标题换做“和尚∙女妖传”尽管和内容有些出入,但吸引眼球啊,出书了也更有市场,不是吗?
当然也可以换做更标新立异的,如“带着妖怪打妖怪”。老师不是也是说,标题要新吗?
2.虽说是一路西行,但唐僧并非游山玩水。反而是山山有妖,水水有怪,且这些妖怪除少数女怪欲配唐僧外,余下的多以吃唐僧为修得正果的捷径。如此凶险,唐长老何来游兴?
但经典已成,如何能改?故只能给“西游记”之题寻理由,思考如下:
1.玄奘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唐僧取经类似的标题之名前人已经用尽,承恩再创必然要重新命题。
2.作者自幼聪颖敏慧,少年时代即以文名冠乡里,中秀才后因不喜科举八股文,却屡试不第,一生贫困。当时为明朝中期,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欲以故事批评,也希望有人能如唐僧式的以西游带回普渡众生的“真经”。鲍鹏山教授说“他(吴承恩)就是要告诉我们,这是——游,这师徒四人,固然有一取经的大目标、大理想,但在作者那里,实际不过是一个——游西——的小由头,他真正写得津津乐道、让我们读得津津有味的,不是师徒四人取经的所谓坚定坚韧,不是什么辛苦劳累,不是什么苦难历练,不是什么终获正果,这些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一般读者可以体会得到的道德教训,但作者真正倾力要写的,读者读得兴味盎然的,是师徒四人路途中的趣味。”
3.西游记,之题简约至极,却又能概括整部书的内容。
4.“游”是许多国人的梦想,过去真正能游也不是太多,除了云游的出家人,就是徐霞客类的无关功名之人要么就是江湖人士。吴承恩却不是其中的任何一类,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以西游来传达梦想也许是吴先生之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