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我所带的两个班又开启了我们的“课前三分钟”模式,学生很是喜欢。
我们的“课前三分钟”,也就是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有一位学生到台前发表自己的三分钟演讲或者跟大家探讨一个话题,也或者分享一篇优美的文章。学生根据他们的位置,依次轮流进行。这一活动,意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面对大众讲话的勇气和胆量,以及即席发言的能力。
我们的“课前三分钟”的内容,主要有这样几种选择:
1.自己选择生活或者学习中的话题跟同学们做一下交流,谈一下看法;
2.推荐一篇自己最喜欢的文章,读给大家听,并且做一下简单的赏析;
3.班里所有学生每人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在一个纸条上,放到一个盒子里。轮到演讲的学生,到台前随机抽取一个话题,稍作思考,即席讲话。
这一活动,很受学生的欢迎,并且确实对于锻炼学生的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每天的这个活动,都是同学们特别期待的。
但是,问题也出现了。
有的学生写得话题,纯属是为了搞笑,给大家出难题,导致抽到话题的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比如,今天在四班,轮到王思源同学上台演讲,他抽取的话题是“如何干掉马云,走向人生巅峰。”面对这一具有“挑战性”的话题王思源同学傻了,是呀,“干掉马云”想也没敢想过呀?
说实话,当时听到这一话题时。我有点生气,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居然敢这样“恶搞”。
我开始发话:“这个话题谁写的?请他先到台前跟大家交流一下他是怎么看待这个话题的?”
王博同学很诚实,随即站了起来“老师――是――是――我――写的。”
“好的,你很诚实。现在,你到前面去,跟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我觉得好玩,我才这样写的。”他低着头嘟囔着,不敢抬头看我。
“自己写的话题,自己都不会回答,你这不是明显捣乱吗?”我有点生气了。
“去,到台上去,说不好,我就扣你们组的分数。”我咄咄逼人。
“老师――我――我――”他吞吞吐吐。
……
“好,你坐下吧。”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是不是有点过分了。谁能断定眼前的这些学生们一定达不到马云的状态呢,谁能说这不是王博同学的一个愿望呢?
我,是有点武断了。
“抱歉呀,我有点太武断了。说不定我们的王博同学真的在不远的将来达到了这样的巅峰状态呢。不过,眼前先要定好实现目标的每一步,争取四年后,先考上一所全国知名的大学,就已经超越马云的起点了。王博同学,老师相信,你一定会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的!”
在学生的掌声中,这个小插曲算是过去了。
但是,我真的需要反思自己。首先,让他们自由选择的话题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限制,孩子吗,自然会有同学选择搞笑的话题。这,是我的疏忽。
其次,我判断事情太过于武断了。我怎么就断定他的话题一定是“恶搞”呢?我不是经常告诉他们“一切皆有可能”吗?告诉他们“只有想不到的事,没走做不到的事”吗?说不定,因为我的武断,我扼杀了“马云第二”呢?
看来,为师的路上,任重而道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