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那些老一辈的消费观念好像完全被年轻人所遗弃了。
记得有个段子,讲的是养宠物。月初,我吃什么,狗吃什么;月中,狗吃什么,我吃什么;月末,正在考虑要不要把狗吃了…
月光族的现象在年轻人中普遍存在,而导致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想最主要原因是以下三点:
1.
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或是三两个孩子,父母均有收入来源,家庭开支不大,对孩子而言,自己挣得那点钱补贴家用也就不再重要。
2.
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西方国家的消费观念不断代入到中国。先享用后付费的观念不断被大众所接受,再加上信用体系的日益成熟。各大银行纷纷发放信用卡、阿里的花呗、京东的白条、手机分期付款等等,都在刺激大众消费。
3.
随着POS机刷卡付费和互联网金融的普及,我们对于钱的概念早已模糊不清。钱的表现形式不再局限于红色绿色的纸钞,更多的是一串串数字。买卖交易过程中,可能一毛钱真实的钞票都没有流通,只是从你的账户减去一个数字,加到对方的账户中去。在这个买个红薯都能微信支付宝扫码付账的今天,我们总在抱怨钱不经花,总感觉没买什么,钱就没了!不是你的钱是假的,而是我们对于数字的不敏感造成。不信你看看自己的支付宝2016年消费账单,就会发现原来自己这么有钱。
然而这种局面只是刚刚开始,对于这种现象,有以下三种猜想:
1.
未来个人的信用记录将成为我们的“第二张身份证”,在一个银行存在信用污点,将会被公开至互联网,供所有银行及私营企业共享。在没有处理好自己的信用污点之前,所有的消费行为将会受到限制。相反,如果拥有良好的信用记录,也会在各种场景为个人提供便利。
2.
未来对于现金的流通可能越来越少,再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我去查阅了一份报告,搜狐新闻的《中国快速进入非现金支付时代》5月份的报道。文中指出,到2015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余额为139.23万亿元,而流通中现金余额仅为6.32万亿元,流通中现金在货币总量中的占比已经降低到5%以下。这意味着未来的支付行为将会被新技术、新产品所取代,这是大势所趋。文中还有很多信息,比如可能发行的“数字货币”,将很有可能取代很多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从“去中心”走向“去中介”,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在此就不展开说了。
3.
这条不是猜想,而是建议。对个人来讲越来越便利的支付条件,以及个人借贷服务的发展,势必会导致我们的“钱包”不断缩水,而我们大多又没有很强的自制力。那么怎么才能有效控制自己体内的洪荒之力,不断的买买买,导致每个月都会超出我们的消费预算那?其实,我自己本身就是典型的月光族,也在找能够有效理财的方法,在这只能是提出我的想法,共同守卫我们的“血汗钱”。
首先是,无论买什么东西之前,先问自己三遍,这件东西是不是我必需的?如果不是,就不买,即便商家给予多么大的优惠,感觉买了就是赚了,也不要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买完又不怎么用,扔了可惜,留着占地方。
然后是,把我们因为冲动买下来的东西,放到网上,以便宜的价格卖出去,我知道这需要很大的决心,因为我们100块钱买来的东西50块钱卖出去,心理上过不去。其实这件东西本身你是不需要的,留着也并不是“固定资产”只会不断的贬值,而我们低价卖出去,等于变相的清理了自己的空间,好让自己有限的空间盛放更有价值的东西。有句话不是说,提升生活质量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定期扔东西,你无关紧要的东西拥有的越多,烦恼也就越多,一样的道理。
大多数消费行为都是感性的,当你想要冲动买一件东西的时候,不妨去做些其他事情,欲望过去了,再考虑是不是真的需要。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扣扣索索的买什么东西都去深思熟虑,只是通过这种方式去过滤那些我们并不怎么需要的东西,好把钱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也更能提升生活品质。
反过来讲,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当然希望所有的消费者都是感性的,好从中牟利,毕竟是商人嘛。那么怎样让你的消费者变得感性,就是一门学问了,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不断的探寻和研究人性中的弱点,对症下药,才能无往不利,资质尚浅,不敢肆意评判这个话题,有兴趣的可以一同探讨,我向您学习,共同成长。
这些就是今天我要说的全部内容,前面隔了两天没写,心中羞愧,今天认认真真写上一篇,也是为了弥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