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明显变得焦虑了。
这种感觉,像极了那句矫情的话:“闭上了嘴巴,从眼睛里也冒出来了”。
只不过,原话暗指“爱慕”,在我这,变成了而立之年藏不住的焦躁和不安。
唉,30了!感觉自己还一无是处,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
身边有人安慰我,“别急啦,你这才哪到哪啊?一切才刚刚开始。”
道理是没错,我认同。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但时间一久,我发现“不急”的概念暗藏很大的“Bug”,也极容易演变成拒绝成长和进步的借口。
“30而已,不用急着规划,先走一步看一步吧。”
“我90后,还小呢,还是个宝宝......”
“那些事还远,不用操心,也不是我现在该承担的。”
拜托了,醒醒吧!
90后一批最小的也20多岁了,作为成年人,“以小卖小”略显幼稚。
曾几何时,90后的确是新生代的存在,是张扬和个性的代表,是镌刻着不服从和叛逆者的图腾。
可时间在指缝间溜走,00后,10后转眼把90后踢下舞台,回头朝着我们一口一句“叔叔”、“阿姨”。
叫的人发慌。
说了这么多,倒不是为了“贩卖焦虑”。
小编只是觉得在飞速迭代的竞争浪潮中,“不进则退”的趋势变得愈发可怕。
相信会有读者给我举出一大堆例子,告诉我“大器晚成”的事例多着呢。
比如,汉高祖刘邦腾飞时快五十了,机缘一到,乘风而起,扫秦灭楚,重塑乾坤。
明成祖的幕僚姚广孝,劝朱棣造反已六十多岁。一只脚“入土”的人,用三年时间助其改朝换代。
大唐卫国公李靖,前半生最多就是个中级军官,赶上“李渊造反”的时候也快五十了。
这三人,一帝、一相、一将,大器晚成,实属厉害。
但我们要知道的是,刘邦“斩白蛇”之前,已是懂得聚拢人心、个人魅力极强的“大哥”。
姚广孝教唆朱棣叛变之前,已是学富五车、胸怀天下的智者。
李靖入李世民幕府之前,已深得杨素赏识,常年在马邑与突厥交战。
他们确实在前半生默默无闻,但若不是老早练就一身过强的实力,怎可能一朝得志青云起,成功立业留名青史。
所以,就别再把“大器晚成”,当成是少不得志的自我安慰了。
真正有本事的人,根本无关乎年龄。
前段时间,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说过一段话:
“有人毕业就可以独当一面,2 年可以成为分部总经理,而有的人毕业 10 年还要想办法靠跳槽溢价,区别从很早就开始体现了。”
这番话,就像水龙头里面一股冰凉凉的水,从头顶猛地浇下,使人清醒。
马云35岁创办阿里巴巴,李安36岁拍出第一部电影,任正非43岁创办华为,李嘉诚71岁登顶华人首富。
但翻翻过往,人家在老早之前,就已经是个“狠人”了。
能搬到台面上的“今天”的成绩,都是由无数个“过去”铺垫而来的。
焦虑,也是如此。
今天的焦虑,多数是因为过去某个阶段的放松和懈怠所导致的。
有一句话这么说的,“如果此刻你有焦虑、求变的念头,那一定是未来的你在求救。”
庆幸的是,早一天“焦虑”,就早一点明确方向,至少还来得及补救。
至于“成大器”何时能实现,还难以下定论。
唯一确定的是:玉不琢,是不会成器的。
更重要的是,先要确保自己是“一块玉”。
否则连自身的属性都定义错了,任凭后面节奏怎么带,都是混乱的。
2
“刺刀扎进去,就要捅出血来”
阿里首席战略官曾鸣说过:“刺刀扎进去,就要捅出血来。”
很有画面感的一句话。
大概意思是指,做事要先选对方向,明确切入点,见血封喉。
请不要用小刀反复扎一块厚铁板,还天真地期待奇迹的发生。
人的一生有限,不要盲目试错。
可采用的新技术选择那么多,别被“铁杵磨成针”的固化思想套牢,拿着“铁杵”去磨成一根针。
很喜欢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这本书。
他在书中,曾揭开令人惊讶的统计结果——
英超联赛的球员大多数在9月至11月的出生。比尔盖茨、乔布斯都出现在1955年。纽约很多著名的律师事务所的开创者,竟都是犹太人的后裔,并且祖辈大多在纽约做服装生意......
这些惊人的数据,难道只是巧合吗?
其实不然,探究这些成功者的时代背景会发现:
英超球员的注册时间是每年的9月,在同龄球员中,9月出生的人实际上比8月出生的大一岁,而这个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影响巨大。
1955年前后是计算机革命时期,出生太早,个人电脑还未面世,无法拥有电脑就无法接触计算机,而出生太晚,计算机的革命时期红利就会被他人抢占......
所以,时代和机遇同样非常重要,抓住对的机遇,付出努力,更可能获得成功。
如今,在深圳有很多成功的商人,多数是从80年代开始经商做生意。
当时,赶上改革开放政策,他们顺应时代的潮流,最后坚持下来的人多数都暴富了。
由此看来,坚持,也需要找对趋势和方向,而不能盲目“按兵不动”。
反观“栽跟头”的人,多数是因为对大环境、行业和自身认识不到位,对发展规律、规则一无所知。
因此,人在该变通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变通。
也许有人会问,“坚持”和“放弃”之间的临界点在哪里?
个人建议是,要问你自己,做的这件事是不是擅长的事,是否能不断精进你的优势。
要知道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做的,是确立自己的优势,因为优势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很多人被建议,把时间花在补短版上,这本身无可厚非。
但如果补短板的过程中消耗了过多心力,又缺乏正面反馈,最后导致连擅长的事也没自信做好了,那就果断放弃吧。
时刻记住巴菲特这句话:“远离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这个时代,既不是每个机会都属于你,也不会完全没有属于你的机会。
当然,普通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做“通才”实属不易。
明确好自己的方向后,要知道你有什么、想要什么、可以放弃什么,之后全力以赴,才能求仁得仁。
3
别小看“自我驱动力”的作用
工作和生活中,能走在我们前面的优秀的人,他们通常是“有勇有谋”的。
这里的勇,就是勇气;谋,就是自我驱动的谋划能力。
相比之下,勤奋和聪明简直只能算雕虫小技。
拥有自我驱动的勇气,是一个人出类拔萃的核心竞争力。
他们拥有突破舒适区的决心,不屈不挠解决问题的耐心,面对质疑敢于淡然处之的魄力。
这类人,时刻知道“我要做什么?”,他们懂得激励自我实现目标。
当然,这种做法说着简单,做到实则非常不容易。
想到之前有一个搞笑段子:
某人四十多了,依然碌碌无为,于是跑去找算命先生。
算命先生掐指一算,然后问:“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先听哪个?”
哥们说,“那就先听坏消息吧”。
算命先生说:“坏消息是,你四十岁之前穷困潦倒……”
哥们眉头一挑,问:“那好消息呢?”
算命先生幽幽的说:“四十岁之后,你就习惯了。”
事实上,人都有惰性拖延、习以为常的弱点,拥有自我驱动力的人并不多。
记得村上春树曾说:真正的长跑者思维就是,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
只有不纵容自己的惰性,适当学会让自己“不舒服”,否则就很难做成事情。
稍留心就会发现,这种情况在生活和工作中数不胜数。
比如,前段时间,上级让我撰写一个xx报告,定在下周初要上交。
原本在周六、周日的两天,我随时可以打开笔记本去写。
可脑海中总有拖延的心思,总想着临阵磨枪可以激发灵感,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完成工作。
周六的一天,我尽情享受了拖延的“快乐”,忘乎所以。
到了周日,干点这做点那,转眼间就过去了。
看着夜幕降临,想到第二天的deadline,突如其来的焦虑就产生了。
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抓紧写。
边写边后悔:哪怕周五的晚上写一半,周六的上午写一半,今天的我也不至于如此焦虑。
所以,强化自我驱动力,就是别想退路,别降低对自己的标准。
立马就干,培养一整套对抗惰性、压力的自我调整系统,别给懒惰找一丝一毫的借口。
强化自我驱动力,具体如何去做呢?
以下几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1、专注于宏图愿景;
2、制定较小的、可达到的目标;
3. 尽量保持活力和好心情;
4. 享受生活、学会冥想;
5. 随时记录想到的idea。
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
人和人的差别,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从很早就开始拉开档次了。
今天的成绩,是过去的反映。未来的走向,极大可能取决于每个当下的瞬间。
如果方向和方法不对,就不要盲目试错了,别小看时间的成本。
提高自我驱动力很重要,保持独立清醒的思考,是一项非常宝贵的能力。
作者简介:小牛君,已出版《生活很苦 但你要甜》,公众号:成长思维笔记,欢迎来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