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有书共读的第一本书《终身成长》,收获颇丰。
书中提到了两种思维: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同时作者从恋爱、工作、学习等多个方面举例说明了这两种思维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如何产生影响的。
总的来说,固定型思维的人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先想到的是无法前进,没有办法解决,或者说因为各种顾虑而害怕面对,甚至会逃避,或者面对困难,烦恼的事情,一开始想到的是抱怨。但成长型思维的人则刚好相反,他们看到的是更加长远的将来,遇事先想的是如何解决,怎样解决,他们认为任何能力,事情都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培养和改变。当然,在我看来,人们应该两种思维都是存在的,只是所占比重不一样而已。
在看到这里面的很多观点时,我想到的自己,其实在恋爱上,在工作上,我都更像是书中所说的固定型思维,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很多很多很糟糕的问题或者很无奈的事情,每当这种时候,我的第一反应都是抱怨,都是埋怨,或者是想象如果没有发生这样的问题该多好,有时候某件事做的不好时,一开始想到的也是之前要是怎么样做就好了。在恋爱中,怎么说呢,也许在这件事上,我是一个成长型思维者,我非常认同书中的观点,再好的感情也应该是需要培养的,在培养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很多相处上的矛盾或问题,但只要能用一种恰当的沟通方式,肯定都是可以解决的。
书中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固定型思维的人在面对批评时,首先想到的是自我保护,会忽略游泳的负面反馈信息。”从小到大,其实我真的是这样的,虽说会主动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建议,但在日常交流时,尤其在工作中,当别人说的观点和自己不符,或者反驳了自己的话,我脑子还没反应过来,反驳对方的话就已经说出来了,有时候会弄的气氛很僵硬,其实事后想想,对方的观点其实是非常好的。比如在写乐活西安的解说词《吕氏乡约内容解读》时,确实自己原始的想法利用PPT全程出文字是比较偷懒的做法,而且就因为是自己在写,自己定的选题,所以在航瑾审稿提出异议的时候,并没有好好去思考她提出的意见,而是立即反对,并强词夺理说出自己的理由,这其实也是对小娟写的稿子的一种双重标准,事后认真想了对方的意见,反而因此想到了更好的呈现方式和逻辑结构。所以这都是教训吧,应该慢慢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倾听。
还有一件印象深刻的案例就是,面对挫败感,固定型思维的人会因挫败感影响自己的情绪和生活,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挫败感放在一边,去思考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方法。在工作的三年里,自己真的是被挫败感绑架了,常常会因为一些挫败感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工作,怀疑自己的一切,进而导致失败越来越多。所以要注意不过分解读感受,不自我否定,要学会正视失败。
关于“夸人的技巧”,说实话,我感受还是很深刻的,我们这一代的父母辈应该都是这样的思维,与别家小孩比较,不管小孩能力如何,就是夸,夸结果,夸成绩,夸能力,父母看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所以从小到大,我其实很害怕失败,所以中考和高考失利,对我的心态影响还是很大的,也让我害怕去接触别人,一旦别人有做的比我好的地方,我就会莫名的焦虑,其实这样的心态都是不好的。所以书中的观点特别认同,夸人要夸努力不夸天赋,夸过程不夸结果,当然,不能完全按这种观点去教育小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这个观点真正的内涵在于,你希望引导孩子关注点在哪里,要知道夸赞的关注点不同会影响孩子的关注重点,也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变化。
从书中学到的事:
1.做错事或倾听对方时,不急于为自己错误辩解或不急于反驳对方,尽量听取和思考对方观点;
2.从批评中学习,接纳自己和别人的缺点;
3.思维方式的改变:挫败感只是一种感受不能代表什么,凡事找方法,办法总比困难多,每次失败都是最好的学习机会。(高中班主任杨猛老师的名言办法总比困难多,现在在意识到这句话含义)
4.由固定型思维向成长型思维转变的方法:接受、观察自己、告诉自己可以改变(心理暗示)、坚持习惯;
5.不贬低他人获取和维护自己的优越感;
6.学会主动思考,面对事情时: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的资源有哪些?做哪些事情可以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