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便笺
I:思考结构的形式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由于经验、实践等原因,每个人存在很多思考结构,帮助我们快速理解概念,解决问题。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思考的形成,截至目前依然存在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大脑是如何产生思维的?心理表征是如何形成的,这里不探索复杂的心理机制,直接呈现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心理学认为人的记忆分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三种,长时记忆中存储着各种思维结构的模型。这些模型是认识世界的思考工具,比如常用的语义记忆模型:层次网络模型、激活扩散模型,既可以认识具体的事物,也可以认识抽象事物。
层次网络模型:类似金字塔的结构,主要用来说明概念的结构,实行分层存储。抽象层次最高位于塔顶,是这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下一级概念是这个事物的具体特征,每一层都是这个概念的独有特征,具有鲜明的纵向关系,横向关系不明确,文中例子为并列关系。激活扩散模型也是一种语义记忆模型,同样具有网状结构,主要按照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在一起,概念之间既有纵向的逻辑关系,也有横向的联系,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共同的特征数量形成联系,并没有严格意义的层级之分,也放弃了概念的层次结构。
前:作者是如何引出这个信息的,这件对我为什么重要?
作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引出思考结构的形成。这个问题对我很重要,原因在于弄清思维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帮我找到锻炼思维肌肉的方法。
因:作者提出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如何验证或排除假设?还有其他可能吗?
关于思维结构的形成作者提出了不同视角,哲学从宏观的视角把握思维的规律,心理学从微观视角探寻内在的心理机制。对于思维结构的形成作者认为和教育、生活、职业、环境、文化有关。
后:若依存信息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是什么?
如果弄清思维结构形成的机制,不仅可以提高我的心理表征能力,也可以提高结构思维能力。当对某个问题的思考陷入困境之中,可以调用已有的思维结构帮助我对思维进行分层,建立清晰的内在地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有多严重?
不这么做的话,思维能力肤浅、薄弱,无法高效的工作与生活,严重影响生活的质量。
用:要这么做,得具备哪些条件?
形成思维结构,需要具备一定知识存量、掌握几个思维工具、基本逻辑思维能力,结合问题,进行刻意练习,深度加工,使得思考框架存储到长时记忆之中,方便日后自动化的调用。
A1:思维结构的形成的确肉眼无法探寻,但是思维的结果我们心知肚明。
比如这周二我们去基层学校参观一个民办学校的超常教育,在学完本级内容后,连幼儿园的学生都会做中招题,让人脑洞大开。座谈的时候,除了违背教育规律外,我想不出更多的可能性。而个别爱思考的同事,总有看待问题不同的角度,而我对问题的思考总是流于细枝末节,无法切中核心议题。
反思:缺乏清晰明了的认知地图,对讨论的议题只知皮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聪明的人短时间内在陌生的领域也很难施展拳脚,大展宏图。其次,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法调用相关的理论解释现实问题。
A2:为提高辨识思维结构的能力,尝试探寻思考的内在心智过程。
1、结合读书会的活动,阅读《快思慢想》,找出思考结构形成的行动步骤,外化思考的过程。
2、尝试使用激活扩散模型梳理知识的砖块,每日进行一次总结,画出知识地图、思考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