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具在宋朝之前就已使用藤席作为床、榻、椅的软屉,当时已能编织出水波文饰的屉面。藤屉的透气、舒适、平滑、美观是床、榻、椅的最佳选择,也是中国传统家具最重要的原创特色。中国千年的家具史从未舍弃对藤屉的喜爱。唯独到了清朝,满人入主中原,游牧民族的文化与生活习惯,使中国传统家具由简洁、典雅以人为本的风格,逐步转化成繁缛、厚重、重装饰的局面。家具中的藤编工艺也在这一风格的变化中逐渐消失,至清晚期只剩下席面下托板的压席硬屉,藤面的透气性和舒适性从此荡然无存。在西方舶来品席梦思、沙发的进攻下,更是节节败退,几乎要退出历史舞台。
1998年我们从明代旧床、旧椅上拆下的残席,开始研究藤席文饰的编织程序。首先设计出最简单的箩底方图案,边编织,边完善工具,边总结经验,同时研究古代藤屉寿命不长及现代人对此心存疑虑的原因。
一、藤屉破残原因研究
1、从旧残家具看藤、棕的质量普遍较差。藤的厚薄、宽窄不一,编织不密,棕线单股太粗,股数太少,牵拉应力不均,易断,易塌,失去承压作用,致使藤面孤军作战,造成棕毁藤亡。
2、编织过程中有断藤现象,本应把断藤全部去除,换上一根完整的,但有时换一根藤要一两天时间,编的越密,换藤丝越困难。过去大多是在折断处补镶一段,这一段就成了短命的隐患,导致藤破棕露无法使用。
藤席正面手工编织盘长纹
3、棕线在边框孔眼前叠交,形成高低不平的交叉,使藤面形成凹凸不平的边缘,高出部位在使用过程中,易受磨损,藤丝易断。
4、藤屉四边的压条,用木钉固定,易松动,易脱落,有缝隙,不美观。很多喜欢中国传统家具的爱好者,看到支离破碎的藤屉下挂着七零八落的断棕线,以及制作时粗制滥造的痕迹,对藤屉的强度,寿命产生了疑虑和排斥。
因此,设计有文化内涵,编织高强度长寿的藤屉,成了我们制作家具中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藤编技术改进
数百年的沧桑使老藤失去了应有的强度和华丽,再难担当历史重任。寻找新的藤丝,编织新的辉煌,成了当务之急。通过长时间的专研,几经周折终于找到能配“千里马”的印尼极品级玛瑙藤丝和白毫棕线。玛瑙藤天然釉质层耐磨性、硬度以及同等单位面积下的纤维塑性、强度均超过紫檀,所以明代的藤屉至今也有完好无损的。藤编是一项极费工时的工作,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高质量的原材料,是完美长寿的关键。
传统现编工艺
1、编织前对每一根藤丝的每一段都进行仔细认真的检查,有厚薄不均、宽窄不一、斑点瑕疵、色差明显者均要剔除。棕线多股斜拉打底,椅用单层,床榻用双层棕屉。棕线的质量,拉线的方向,每根棕线应力是否均衡与使用寿命有密切的关系。手工操作时,要有娴熟的手法和丰富的经验,棕线拉的太紧容易框破线断,拉的太松,对藤面的承托力不够,藤面受压后,拉伸超过承受极限,藤面易损坏。
2、在编织过程中要一根一根的拉直、拉靠、拉紧,越紧密,强度越高,编织难度也越大,如有折断一定要不厌其烦,换上完整的藤丝,切不可镶接。
3、为了避免棕线在边框孔眼处重叠,造成高低不平。在孔的线道上开槽,让重叠的棕线落进槽里,使棕屉平整。
4、安装压条:过去都用木钉的方法,不美观,易松动。我们采用边框开槽,每一根压条用预应力方法镶入,无缝、无钉、美观、牢固,这是一项结构创新。
为了延长藤屉的使用寿命,要不怕麻烦,不惜代价,把追求完美贯穿于整个工艺过程。要创新发展,比我们的前人做的更好。
我们相信藤屉的优势会随着传统家具的复兴再次“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