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大家好,很荣幸担任了此次说课和现场赛课的评委,和老师们共同经历了一些磨课的过程。俗话说教学相长,评委这个工作也强制性的让我对这次赛课所涉及到的课题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思考,对我日常的教学工作帮助很大。下面就此次比赛和大家聊一聊我个人的一些感悟。
刚刚大家看到了朱羽、唐春秀、黄玉霖三位老师精彩的说课,作为这次比赛的佼佼者,她们3位可以说是我们这次说课比赛优点亮点的集中体现。比如说唐春秀老师,ppt组织形式好、重点突出,对课堂重点环节的预设到位,准备充分;黄玉霖老师学情分析扎实具体,针对性强;朱羽老师思路清晰、富有逻辑性,等等等等。那么,一个好的说课,需要从哪些途径来达成呢?
我认为,首先是对教材的解读和分析。解读要到位,分析要具体,准备的教学理念和手段要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能够落实,这是一个说课是否合格的基础。
其次是对学情的正确掌握。这里不仅要有对学生所在年段的整体分析,还应该有对学生的个性化分析,从高中低段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各项水平发展状况到自己所面对的班级群体意识、技能掌握情况,既有宏观,又有微观,才能真正设计出一堂适合学生的课来。
从这次比赛我们能看到,很多老师对于教具是非常重视的 ,她们大胆地对教具或实验材料进行了改进,让我们眼前一亮。虽然这些改进在课堂实践中效果不一定都很理想,但大家对于教具的思考和重视,让我们看到了老师们对于把教学设计转化为教学实效的重视,这个“变现”的过程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要成功变现,不仅要依靠教具,很多老师还拍摄了微课。我们注意到,这次的微课基本都是实验指导、操作示范方面的内容,拍摄这样的微课时,老师们可以尽可能地规范自己的操作,简练自己的解说语言,视频的可重复播放也能节约课堂时间,价值是不小的。但也不可否认,一些老师过于依赖微课视频,取代了自己的操作。要知道,一堂课,尤其是实验课,老师的操作示范和指导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示范是一个标准答案,可学生的错误不会是标准错误,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的预测来进行,如果老师不能真正掌握一个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必然无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实时状况做出快速、正确地回应,学生要掌握实验技能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说课,重在“说”,也就是表达。通过这次说课比赛,相信老师们对自己的表达能力也有了一个评估。为什么有的说课表达不尽如人意呢?第一,是没有找到说课内容的内在逻辑线,内容本身不连贯,自然让听众找不到重点。这一条我们可以学习一下朱羽老师的说课。她的说课有一个完美的逻辑链,自己说得流畅顺利,听众也听得清晰明白。
第二就是语言组织的问题了,我们科学是理科,应该富有学科特色,该使用科学名词的时候不要吝惜,该简洁简洁,该有力有力。但同时又要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整体才能圆润流畅,不死板。就拿说课板块来说吧,有的老师把各个板块的名称“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学目标。。。”依次念下来,大家觉得听起来自然吗?就像一台晚会,主持人为什么要写节目串词,而不是“第一个节目。。。第二个节目。。。第三个节目。。。”这样生硬地报幕呢?我们如果把各个板块名称有机地融合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就能更好地抓住听众的耳朵。
总的说来,说课时,语音要稍微洪亮一点,语调要轻快,语速要适中,态度自然大方,眼神要和观众有交流,不要全程死盯着自己的讲稿,当然也不要死记硬背,死记硬背必然会影响你的表达,而且还可能出现忘词的情况。忘词的时候如果能不留痕迹的跳过自然是好的,怕就怕你一紧张就卡在那儿,然后反反复复地重复、回想,非要从哪儿摔倒就从哪儿爬起来,要把忘的词想起来再继续往下背,那就糟糕了,场面很尴尬,你也更加紧张。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是半脱稿。熟悉稿子到能背诵的程度,但不要丢掉稿子,拿在手里以备不时之需。
一个说课是有时间限制的,这次比赛中很多老师时间控制都不够理想,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对说课的准备不够充分。文字稿写好以后一定要配合你的ppt合稿子,每一页ppt分别对应哪些内容要心中有数,工作更细致一点的话,甚至可以做到说到哪句话哪个词的时候点击翻页都固定好,这样一遍下来,总时长是多少就知道了。如果超时,先删文稿,删完回来再次练习稿子和ppt,多来几遍,不仅熟悉了稿子,时间控制也会更精准。
最后说一下辅助。说课时的表情、肢体语言、道具,甚至交给评委的说课稿都可以辅助大家的表达。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和道具可以吸引听众注意力,但是肢体语言太多,站在台上手舞足蹈也是不行的。我们收到过一份彩色打印的说课稿,老师其实很重视很用心,想用色彩来突出重点,可是当一个页面上满满的红橙黄绿蓝,一眼看去,眼花缭乱,还能找到哪儿是重点吗?你的突出反而变成了一种干扰。所以这些辅助手段都要注意把握一个度,过犹不及。
这次说课比赛对于很多老师来说都是第一次,不管结果是否理想,只要经历了这个过程,都会有所成长。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以下4点:
1.不要以教案代替说课稿。教案是以学生为对象撰写的,说课稿的对象是你的同事,是评委,是老师,二者对象不同,任务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不能混淆起来。
2.课堂设计要具备可操作性。我们常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这次说课赛课中,我们也发现有的说课非常精彩,可是赛课却面目全非,我们的设计丰满了,为什么课堂却骨感了呢?理想中的环节和状态在真实课堂上根本没有得到落实,前后落差巨大,到底是我们的设计过于理想化脱离现实,还是我们缺乏足够的实践和调整?值得深思。
3.注意考虑观众视角。尤其是演示实验和微课拍摄,更要注意从观众出发选择合适的角度。比如说你想让观众观察水位变化,那你就要从侧面进行拍摄而不是从上往下俯视。说课的时候会考虑观众,上课的时候才会考虑学生。
4.不要滥用板贴。板贴的使用在这次说课比赛中非常突出,41位参赛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字的应该不足10位。板贴固然更为美观,便捷,节约了说课时间,也回避了一些老师粉笔字欠佳的短板,但是我要提醒大家,滥用板贴是脱离教学实际的,也背离了辅助说课的初衷。该写的板书我们还是要写,尤其是简短的文字或是简笔画一类,几秒钟就能完成的板书,有制作板贴的必要吗?我们举行说课比赛是为大家的日常教学服务的,所有在比赛中得到的提高都是为了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最终服务于学生,日常课堂上是不可能什么内容都做个板贴来表现而黑板上不落一字的。所以不管是说课,还是赛课,最终还是要回归我们真实的课堂。
说完了说课,再来说说赛课吧。赛课就是把大家的说课“变现”的过程。变现是否成功呢?相信所有参赛老师都有体会。
一次次的上课,反思,讨论,修改,再上课,每一位杀入决赛的老师都历经磨难。才让我们看到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咱们现场调查一下吧:12位现场赛课选手(现场来了9位),请用手指比一下数字,我们统计一下你的各种修改:
教案修改了几版?(最高:8)
教仪教具、实验材料修改了几版?(最高:5)
评价方式修改了几版?(最高:4)
实验记录表修改了几版?(最高:3)
Ppt修改了几版?(最高:4)
微课拍了几次?(最高:3)
一共试讲了几次?(最高:5)
大家看看,课就是这样磨出来的。经历了这整个过程,哪怕你最后在赛场上遇到多么不可控的意外,现场多么失败你都一定会有收获,有成长。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关注学生。一堂成功的课是以成就学生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成就教师。每一位站上讲台的老师,上完课后,请问一问自己:你的学生,学懂了吗?这堂课是你给你面前的学生们上的,你的教学目标是为他们设定的,你的教学手段都是为他们准备的,那么,你和他们对话了吗?你倾听他们的回答了吗?你回应他们的想法了吗?一个课堂,老师首要关注的不是自己的教学环节课堂时间,而是学生,关注他们的思维活动,关注他们对教师提问的回答,对每个学生的答案都应有所反馈,或肯定,或追问,或引导,或帮助归纳,总之要厘清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有生成。我收集了几个片段,大家一起品一品:
片段一:《空气》
T:空气是什么颜色?
S:透明的颜色。
T:哦,好的。请坐。
完了,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片段二:《书的历史》
T:观察泥板、竹简和纸
S1:泥是黏的,纸很薄;竹简很硬,比纸厚;
S5:纸很容易书写,泥板和竹简不是太容易。
T:嗯,竹简很硬、厚,纸是又轻又薄的。
其实梯子已经搭好了,完全可以进入书写感受的讨论了。老师却完美地错过了。
片段三:《书的历史》
T:为什么做书的材料会变化呢?
S1:科技在发展。
S2:想让书变得更好,更方便。
T:好的,我们来回顾一下书的历史。。。。。
我想,如果老师接着问学生:你觉得怎样才更方便?是方便书写、方便制作还是方便携带?引出这几个评价点,后面的观察活动和体验活动学生是不是更有目标呢?
通过这三个小片段,大家品出什么了吗?可能这些老师自己都不知道当时她是这样回应学生的。她可能在想我的下一个环节是什么,我有没有超时,我不要忘了下一个关键问题要如何如何切入之类的问题,导致她忽视了这些孩子的回答。但这是不行的。天大地大,你的学生最大。你的所有行为,都要围绕他展开。
老子曾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我以为教书也是一样。以学生为食客,以教材教具为素材,以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为刀俎,以学科技能为炉灶,以知识储备为燃气,以责任心和热情为佐料,小火慢炖,终成佳肴。与大家共勉。
谢谢大家!
201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