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听了徐杰老师关于新课标的公益讲座,有种醍醐灌顶的通透感。这种接地气的、对一线老师困境的理解,不知打脸了多少所谓的专家。
徐杰老师把新、旧课标进行了对比,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也是令我们语文老师头疼不已的问题,就是:新、旧课标都忽略的一项重要课程:写。写作,向来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占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又是难中之难,作文课不知道怎么上。如果课标中能给出明确具体的指导方案,那将是语文老师的特大福利,可惜,完全没有。
旧课标中对写的要求如此之笼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标中就更是提也懒得提,直接作为阅读的附庸:“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两个学习任务群。
写作,在课程内容里应该有怎样的地位?课程实施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有哪些教材编写与教学建议?课程评价怎样设置?……在新、旧课标中统统缺位。
徐杰老师说,没有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专家也没上过作文课;二是专家也不会写作文……后面的几种原因没记下来,总之就是说,专家他也不会,所以不提。
另一个令所有语文老师头大的东西,应该就是现如今大行其道的“大单元教学”了。
徐杰老师举出许多语文界大咖的话来批判目前这种“唯大是从”的教学模式:
余映潮老师说:新课标颁布后,大单元、大概念、大情境、大任务、大主题等论调喧嚣一时,带偏方向,让一线教师费解、为难。上述概念,在语文新课标中一个都没有。我认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最需要做到的是:单元主题统领下的单篇课文的高效教学。
王荣生老师说:以单篇课文为基本单位进行课文教学,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依然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式和教学方法。
程翔老师说:他们偏偏又赶上了大单元、大概念满天飞的时代,原本就缺少对文本精细研读的功夫,若抛弃了单篇教学,那所谓的思辨、整体、群文、比较岂不是空中楼阁么?……单篇教学不过时。
温儒敏先生说:我不赞成“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的提法,还是要尊重教学的规律、教学的个性、老师的主动性,在依据新课标调整教学时,要尊重教学实际,不要追求颠覆重来、折磨教师,要守正创新,继续沿用好的经验和方法,根据不同地区、学校、学情稳步推进,不要组织表演性质的公开课及依葫芦画瓢的模仿,更不要搞一刀切,要提倡实在的风气。
孙绍振老师说:大概念论者无视实践检验,照搬西方前卫文论的文本“碎片论”,以脱离语文素养的假设性“大概念”,对多个文本“整合”,其结果是抽去了文本的特殊生命,代之大而内涵空的抽象概念。
徐杰老师说,“大单元整合”是语文课诸多课型之一种,但并非主力课型。“大单元整合”不是万能钥匙,它无法替代单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大单元整合”并非一定要把整个单元的所有课文一网打尽,全部拿来“整合”。“大单元整合”中的“单元”,不能机械等同于教材中某个具体的“单元”。“大单元整合”中的“大”,不是越“大”越好,更不是越“大”越有效。
我们在听的语文老师全部为徐杰老师这段话热烈鼓掌,这可真是给我们一线语文老师因吃不透“大单元教学”的焦虑吃了一颗定心丸!
徐杰老师还说,我们要做的,是努力把单篇上出“大单元”的格局与气象。什么意思呢?就是学过一篇后,便能“以此类推”“举一反三”这一类的文章。也就是说,读一篇,知一类文体的阅读规律。读一篇,欣赏一个作家的行文风格。读一篇,不断拓展一个文本的解读空间。读一篇,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不就是“以小见大”吗?
最后,徐杰老师给出了新课标中被误读的两个术语。
1.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
也就是说,学习任务群应该是课程内容呈现出来的东西,我们语文老师只需要按照要求组织实施便可。但现在的问题是,课程内容并未组织和呈现,语文老师要自己去组织呈现,这就太为难人了,我们不能把编课文的活也干了,这不是抢别人饭碗吗?
2.情境创设
现在动不动就创设情境,好像不创设情境,语文课就没办法上了一样。关键是,很多时候,创设出来的情境并不贴合实际,反而贻笑大方。
徐杰老师举出了一些不“真实”的情境:
教《土地的誓言》,趴在地上嗅着泥土的气息,朗诵课文;教《背影》,弄个大巴车把学生和课桌拉到浦口火车站上课;教《安塞腰鼓》,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分贝高达120;教《散步》,老师讲述自己的亲情经历,声泪俱下;教《定风波》,给苏轼建朋友圈,教《行路难》,给李白建朋友圈,教《朝花夕拾》,给鲁迅建朋友圈……一圈打遍天下;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上台表演先生读书的样子拗过去,拗过去……教《植树的牧羊人》,给那个男人写一段“感动法兰西”颁奖词;教《周亚夫军细柳》,假如你作为文帝的使者,说说到军营的经历。
有些情境创设的根本就是在为难学生,完全没必要!情境的创设必须要在学生的认知范围之内。
最后的最后,徐杰老师以新课标中最最重要的一句话来收尾: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听了徐杰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这样的解读,才真正贴合一线老师的心声,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泛泛而谈!
感谢徐杰老师的精彩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