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成年人不同,他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其他人造成什么影响。在追求他们自己目标的过程中,他们常常对于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浑然不知。一旦有人把这种影响告诉他们,他们通常就会愿意更多地为别人考虑。一旦孩子了解了他的行为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他们常常会从一个自私的人变成一个体谅他人的人。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第七章,使用“我—信息”时常犯的错误有哪些?“我—信息”能够产生什么效果?使用“我—信息”会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每日一拆】进一步深入理解“我—信息”,并发挥其作用。
R:
很多父母一开始都会犯的错误之一是送出经过伪装的“你-信息”,也就是把“我觉得”置于指责性的信息开头。
“我觉得你是一个懒虫”与“你是个懒虫”一样,同属于“你-信息”。
父母有时会犯的另一个错误是送出“我-信息”来传达他们的负面情绪,但忘记送出关于正面情绪的“我-信息”。
总是急于“给孩子一个教训”的我们,失去了教给他们更为基本的东西的大好机会。
通常当一位父母未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我-信息”就会失去对孩子的影响力,孩子也不会对他的行为做出任何改变。要诚实发出接近真实情感的“我-信息”。
怒气几乎都是针对另一个人的,“我很生气”这条信息通常意味着“我对你很生气”或者“你让我很生气。”这其实是一条“你-信息”,而不是“我-信息”。
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们是利用他们的怒气或他的“愤怒演出”来让孩子学到一个教训。作为一种次要情绪,怒气几乎总会转化为一条“你-信息”,对孩子作出评判和责备。怒气是父母有意做出的一种姿态,目的是表达责备、惩罚,或者让孩子接受教训,因为他的行为引起了另一种情绪(首要情绪)。
帮助父母理解首要情绪和次要情绪之间的区别,然后更多地意识到自己的首要情绪是什么,最后学会向孩子传达他们的首要情绪,而不是把次要的愤怒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孩子可以成为善解人意、富有责任感的人,只要成年人肯花一点时间来对他们说实话。
使用“我-信息”会遇到的问题,一是孩子对“我-信息”的反应经常是无视它的存在,尤其是当父母首次开始使用这个信息时。这时,建议父母再发送另一条“我-信息”,第二条可能会更加明确,更加强烈,声音更大,或者表达更多的情绪。
二是孩子常常返回自己的“我-信息”作为对父母的“我-信息”的回应,没有立即改变他们的行为,而是希望父母倾听他们的感受。这种时候不妨暂时“换档”,从一种对抗的姿态转变成倾听姿态。当孩子知道父母理解他的感受后,就会改变他的行为。
“我-信息”还可用于对孩子的称赞,然而要注意的是,对孩子的称赞常常是出于这样一种意图,即父母想让孩子去做自己认为对孩子最好的事,或者相反,父母称赞孩子是希望孩子不要做他们认为不应该做的事,而是去重复那些得到父母赞赏的“良好的’行为。
满足下面两个条件,正面的“我-信息”就不容易像称赞那样被理解为操纵性或控制性的行为。
1、父母不是有意地试图用这条信息来对孩子施加影响,使其重复父母希望他们做出的行为(或者改变孩子未来的行为)。
2、这条信息只是一个用来传达一种发自内心的暂时性情绪的工具——即这种情绪是真诚且真实的,是当前的情绪。
预防性“我-信息”可提前将你的计划、需要等告知孩子。
I:
沟通模式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从理念到实践,需要很长的练习过程,其中还需要绕过各种的误区和陷阱。
识别伪装的“我-信息”,更加真实地表达自我,是让“我-信息”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A1:
这一章中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分清楚首要情绪和次要情绪,而怒气常常是一种次要情绪。比如我给孩子100元钱,让他去给乘车卡充值,结果他只充了50元,剩下的买了零食。我知道之后非常生气,并且把愤怒倾泻给了孩子。然而事后觉察,我发现之所以愤怒是因为感觉孩子背叛了我的信任,令我失望,背后还有对于孩子“诚实可靠的人品”的焦虑。
表面上,我在责备孩子未经我的许可,擅作主张花了钱,实际上我是对他的“自律性”产生了怀疑,进而感到失望。
只有明白了首要情绪,才能从根源上面对和解决问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愤怒是经常被激发出来的情绪,对此做进一步的觉察很有必要。
另外很久之前,我就领悟到“表扬”其实也是一种控制的手段,或者说“表扬”也是对人的一种评判。当我们做出“好与坏”的评断时,是对对方行使了一种控制的权力。
A2:
“我到底是怎么想的?”“我的哪些需求受到了孩子行为的威胁?”“我的首要情绪是什么?”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需要常常问自己这些问题,搞清晰情绪的来源,以免在情绪爆发的情况下,让愤怒的指责极大地损伤亲子之间的信任和亲密。
真情实感才能打动孩子的心,令其做出改变,如何觉知自己的情绪,体察孩子的内心,是既有挑战性,又非常必要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