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里有一位宝妈,女儿今年九岁,学习成绩好,各方面能力也很强,在校是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三好学生”,在家是亲戚朋友眼中的乖乖女,总而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这位宝妈平时经常在群里分享一些她的育儿成功经验,例如怎样设置各种奖惩制度来激励和规范孩子行为,成效卓著,尤其说到孩子凡事习惯独立完成,从不愿麻烦别人,很让这位宝妈自豪。有个这么优秀又“省心”的女儿,是群里很多宝妈羡慕的对象。
可是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女儿在学校的一次月考科目考试中,试卷快要做完的时候,钢笔坏了,刚好那天没带备用的笔,没法继续做题。本来这是极平常的小事,跟监考老师说一声,立马就会得到老师帮助解决。可是这位小女孩,愣是没说,硬是压着卷子直等到交卷。监考老师也没发现,还以为她写完了。直到卷子发回来家长签字,妈妈看到卷子发现端倪,追问下女儿才说出实情。妈妈问她为什么不寻求老师的帮助,女儿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怕麻烦别人......”
这位宝妈很困惑:女儿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难道我平时教育她独立,不给别人添麻烦错了吗?
01
怕麻烦别人,可能是一种“病”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长辈语重心长地教育:“没事别给人添麻烦”,我们一直践行着这样的箴言,有了孩子以后,也以这个为准则来训练和培养孩子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麻烦别人。
有时候,对孩子来说,能够自己解决的,不去麻烦别人,确实是值得称道的坚强、独立、能干的表现,但如果总是怕麻烦别人,尤其是必须去麻烦别人而不去麻烦,即便仅仅只是向别人借一支钢笔,对孩子来说都是很难跨出的一步,这个时候,就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了。这种“总是怕麻烦别人”的心理状态,很可能是一种“病”。
心理学家指出,总是怕麻烦别人,是一种常见心理障碍的表现,这种心理问题,叫做社交焦虑。在美国,它是心理健康的第三大危害,仅次于抑郁和酗酒。
社交焦虑作为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它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但是究其成因,是来源于内心深沉的自卑感。
这类孩子常常表现得非常能干、独立,即使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麻烦也不愿求助于人,看似很坚强,而恰恰是这种超乎寻常的“独立”、“坚强”,正是内心的自卑感所导致。因为在求助的过程中,他感到了自己的弱小,觉得这种弱小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好不够优秀,会被轻视,从而得不到亲人朋友的肯定和称赞。这种内心的假设,让他觉得求助是可耻的。于是为了证明自己,他会努力变得看起来更加坚强和独立。
02
孩子的自卑感导致的“社交焦虑”, 大多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
家庭的教养模式,深深影响了孩子的行为处事模式。就如同本文开头的那位宝妈一样,从小不断地对孩子灌输“自己的事情要独立完成,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为了达到培养目的还专门设立奖惩制度,对孩子要求严苛。甚至有一些父母,当孩子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时喜形于色,一旦孩子有所懈怠,就显得焦躁沮丧甚至大发脾气。
父母对待孩子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喜怒无常,无形中让孩子形成一种固定的观念:那样做才是能干、坚强的表现,那样爸妈才会高兴才会赞赏我;而求人则是没有本领、弱小的行为,会让爸妈生气难过,那是我的错。久而久之,孩子逐渐内化了父母的言行,成为了人格模式的一部分。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不容小觑。父母过于严厉的教养方式,使孩子不敢正常表达自己的需要,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也羞于启齿。
03
这种“病”怎么治
当孩子出现了“社交焦虑”的心理障碍,家长不妨从几个方面着手:
1你值得被帮助,你值得更多更好的
曾经见过这样一幕:
在快餐店,一个年轻妈妈和5岁左右的儿子排队点餐,妈妈让小男孩自己点。孩子踮起脚尖,看着售货员、手指着上面的广告牌,说自己要哪一款套餐,但是饮料要换成另一种,还需要加什么佐料,服务员说,那样的话需要加钱,还得现做、要等一会儿。小男孩点点头,说:“没关系,我和妈妈可以等”。小孩子几句话把自己真实的需要说的一清二楚。而年轻妈妈对于孩子的“特别需要”,也欣然地接受,耐心地陪着孩子等。售货员转身,按照这位小顾客的要求去配餐。
当时看完心里有些触动,这个小男孩是一个多会表达自己的需要的孩子呀,而年轻妈妈的那种平和坦然的态度,无疑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同样的情境,怕麻烦别人的孩子或许会说“这样是不是太麻烦别人了?”或许有人觉得总为别人着想的孩子更贴心,但是我觉得,那个能够清楚恰当地表达自己需要的小男孩,是不是更懂得关爱自己呢?
孩子的自卑感,大多是因为缺乏对自己的认可,所以才通过不断表现自己的“坚强和能干”来获得来自外界的认可。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帮助孩子建立起对自己的正确的认知,让孩子感觉到“我已经足够好了,无需他人的肯定”。
当孩子努力做一件事的时候,充满爱意地告诉他:你的努力我看到了,你值得被帮助,值得更多更好的。感受到父母的爱意和热情,孩子就会慢慢带着自信和一点理直气壮去要帮助、要爱。
2懂得求助,才能走得更远,也更快乐。
胡适十几岁的时候被送往上海读书,临走时母亲对他说:
“你要去到更大的世界里,我再也帮不了你,自己去闯荡吧,但是要送你四个字—学会求助。”
这四个字,在胡适求学乃至后来的事业中都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奇葩说》上,罗振宇也说过类似的经历。上大学离家时,他的爸爸告诫他:
“儿子,以后要独闯世界了,记住要学会求助。学会适时借助别人的力量,你才能走得更远。”
罗振宇认为,给别人添麻烦,本质上是协作,因为人类社会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机制,就是协作。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报道:
一群17岁的少年,听说了一种救命神药达拉匹林,能有效治疗癌症,却被美国奸商控制配方,恶意炒高价格,售价翻了成本350倍,就想自己把它配出来!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联系了自己的化学老师、悉尼大学的专家、甚至比尔盖茨,以求使用他资助的开源数据库。
他们就是一群普通的高中生,没有傲人的背景甚至智商,做这件事情之前元素周期表都背不全。
而他们成功了。
他们去寻求了最恰当的人来帮助他们,而被求助的人乐意帮助一群懵懂的高中生。
就这样,一件看上去有点儿戏的事情,居然成了。
恰当的“麻烦”,有助于与别人迅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武志红老师在《巨婴国》一书中也指出:
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但是,不麻烦彼此,关系也就无从建立。
而研究显示,一个人感到幸福的必要条件,就是与周围的人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怕麻烦别人的孩子,总是更容易感觉孤独。孩子的世界本来就很单纯,今天你借我一本书,明天我借你一个玩具,你给我一颗为了搭建友谊的桥梁,求助的人感到被帮助的喜悦,而被麻烦的人,并没有觉得这是一种“麻烦”,反而因为“被需要”,而享受到给予的快乐。
3掌握“麻烦别人”的尺度和方法
当然,麻烦别人也不能毫无节制与分寸,要有尺度和方法。
首先,态度要礼貌、谦和,被拒绝也不要心生恨意
没有人会喜欢帮助一脸傲慢,凶神恶煞般的人,你是求助不是在下命令。同时,别人帮助你要心怀感恩,别人拒绝你也是他的权利,不要心存恨意,要记住,别人并没有欠你。
其次,自己抬手就能做的事情,不要麻烦别人
我们说“麻烦别人”,是指自己做不到或者很困难,要花费很多精力的“麻烦”,适时向别人求助,如果自己连抬抬手跑跑腿这样的小事都要麻烦别人,把麻烦别人当成了生活的常态,就变成了给人制造麻烦,让人讨厌了。
再次,不超出别人的能力范围,最好是举手之劳
如果你做不到的事情,别人也做不到,就不仅仅是麻烦别人,而是“强人所难”了。
圣经里有一段故事:
耶稣到了一个撒玛利亚的村落,口渴了,他向一位来打水的撒玛利亚妇人要一杯水喝,妇人很惊讶,因为尊贵的耶稣是不跟撒玛利亚人打交道的,惊讶的同时,她还是给了耶稣一杯水,于是耶稣继续和她交谈,关心她的家人,甚至传了福音。
耶稣为什么要一杯水?因为要通过求助创建关系。那为什么是一杯水?而不是要一大笔钱,一栋房子呢?因为一杯水,对方给得起,而且会愿意给。同时,对给予的一方来说,一杯水只是“举手之劳”,于是因为一杯水,各自获得了被需要和被给予的满足。
最后,麻烦别人,要懂得感恩
你麻烦别人之后,也应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主动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礼记·曲礼上》讲:“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心怀感恩,彼此帮助,才会获得更多、更长久的快乐。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发自内心的自信和坦然,遇到困难时能够主动、恰如其分地“麻烦别人”,而当别人需要时,也能真诚地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