慵懒惬意的周末清晨,当你兴致勃勃地爬起来准备给心爱的人做一顿西式早餐时,却发现冰箱里还落魄地躺着两个包子和半盒剩饭。犹豫不决之际,如果再听到一句“随便”,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兴致顿时一泻千里。“吃什么”是个可怕的话题,它把你囚禁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间,一边消磨你的意志吞噬你的耐心,一边让你眼睁睁地看时间从眼前飞逝。家庭主妇的周末,多半是在无休止的纠结中度过的。既想清理存货又想别出心裁?不如让思维导图来帮你做决定。
首先画一个“吃货”的中心图像。千万别担心自己画得不好或画不出来,要知道,大多数人的绘画水平都和你差不多——我这个中心图像就是照着网上的图片画出来的。即使临摹得不好,丑一些也没关系,反正别人看不到。
对于整理思路的思维导图而言,时间紧迫或懒得动笔时,中心图像是可以用文字代替的,比如这样。
但辅助记忆的导图要另当别论,尽量画得越漂亮越好。虽然可能会花费很长时间,但绘图的过程本身就是加深记忆的过程。
接着把需要清理的食物用粗线从中心图像处向外延伸。我需要清理的食物有做元宵时剩的黑芝麻馅、快过期的意面、玉米片和果酱。线条的颜色要越丰富越好,这样更容易激发想象力和创作兴趣。我选择用食物本身的颜色绘制线条,既贴切又省脑细胞。
接下来就可以在第一层级食物的基础上向外延伸了。比如制作意面需要肉馅,还应该准备一份沙拉搭配意面,因此在意面的下一层级,我写下了肉馅和沙拉。层级越低,线条要相应地细一些,字体最好也能够小一号,以凸显思维导图的层次感。
以此类推,我又对剩下三种食物进行了思维发散。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也最难遵守的规则就是“一分支一词语”。用词语替代短句更有助于构思创意和分析思考,越关键的问题越应在表达方式上加以注意。比如我由沙拉一词联想到金枪鱼土豆泥,但在画图时务必将短语拆成金枪鱼和土豆泥两个单词。这样我就能够通过土豆泥联想出金枪鱼和黑椒两种不同的口味,避免了将思维固化在既定模式中。
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自然会首先想到家中已有的原料,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最大化利用手边的食材,确保饮食遵循先进先出原则。
全部完成后,就可以根据目前确定的菜谱安排时间了。比如意面和卷心菜沙拉作为周六的午餐,而周日的早餐定为醪糟鸡蛋和汤圆。时间的安排上我主要遵循三个原则,日程安排、家人需求和食物热量。比如周六上午我们有外出计划,中午就安排烹饪时间较短的意面和沙拉。对于老公喜欢的菜品,选择的难题完全可以交到他手中,比如安排哪顿吃冒菜哪顿吃鱼,我只负责做就行。在热量方面我习惯遵循早高晚低的原则,如果对体重不在意,则完全可以随心情决定。
通过安排时间可以清晰地发现,目前的菜谱还不能满足周末两天的需要,比如周六晚上还不能确定吃什么,而周日晚上仅有肉酿面筋一个菜。于是我继续挖掘家里的存货,在导图的第一层级增加了咖喱和鱼两项。
全部安排完之后,把家里没有的食材圈出来,就可以立刻冲进超市血拼啦。
虽然思维导图已经成为我工作中不可离手的工具,但我并没想过把它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无非是些柴米油盐鸡毛蒜皮,如果这点小事还需要在纸上写写画画,未免也太小题大做了。现在看来,生活并非想象那般容易,倒是自己对生活缺少了一份尊重和热爱。若不是静下心来画下几笔,恐怕我和老公又要在吃饭前重复大眼瞪小眼的场景了。这正是思维导图的奇妙之处,画图的过程就像在大脑沟回中走迷宫,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知道面前将会出现什么。
如此奇葩的想法其实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这本书。作者矢岛美由希不仅是思维导图创始人东尼·博赞的授权培训讲师,更是一位日本女人。除了日本人普遍具有的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职人精神”之外,日本女人生来又多了一分细腻。无论是收纳、手作还是其他这种甚至不能称之为行当的行当,她们都能从日复一日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精妙的方法。现在她们又将男人和孩子普遍用于职场和学校的思维导图搬回家,实在是要把家居生活钻研到极致。
大概是与培训讲师的身份有关,矢岛美由希的关注点并不在于精深的绘图技术,而是如何帮助大家迈出第一步。从启蒙的角度来看,矢岛美由希绝对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好老师。为了减轻大家的学习压力,她在书中反复强调,只要我们带着明确的目标绘制思维导图,是可以在充分理解规则的基础上对画法进行调整的。要知道,东尼·博赞在他的《思维导图》一书中,仅针对绘图的技法和布局,就列出了4大项23小项具体规则。对于初次接触思维导图的人来说,一次性记忆并应用所有规则并非易事。相比之下,矢岛美由希采用的方法就要变通许多。比如一张图上可以包括多个中心图像;导图的线条不仅可以往回引,还可以和其它线条交织在一起;甚至单色或全部为文字的不完整导图都是可以接受的。
与其说《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是一本书,倒不如将它看作一堂生动的案例课。书中罗列了大量学员绘制的思维导图,每幅图先由学员进行介绍和讲解,再由矢岛美由希老师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给予点评。可不要小瞧这些看似简单的点评,这是矢岛美由希通过绘制和指导海量导图提炼出的精华。东尼·博赞在提出思维导图的3A(Accept, Apply, Adapt)原则时,特意强调在应用阶段最少要画100幅思维导图。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老师虽然无法代替你动手,但书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必要的反馈,势必会让学习事半功倍。
说到思维导图的用途,就更加不胜枚举了。对于自己而言,思维导图是最简单的个人管理工具。不仅可以回顾过去(备忘)、展望未来(计划),更可以和自己的潜意识对话,发现未知的自我。对于家人来说,思维导图可以维护亲密关系(合作),减轻隔阂与误会(沟通)。在教育方面,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孩子搭建学习体系(记忆),提升思维能力(逻辑)。在工作方面,思维导图可以构建信息平台(共享),辅助头脑风暴(创新)……不夸张地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思维导图做不到的。
与传统手绘相比,思维导图软件目前似乎更加受到大家青睐。软件制图确实有上手快、效率高的优点,但也抑制了大家系统学习绘图规则的需求。无论是东尼·博赞还是矢岛美由希,都鼓励大家形成自己的导图风格。但Adapt是建立在Accept的基础之上的,正如矢岛美由希在书中所说,“绘制思维导图和玩游戏的道理相同,设置并遵守一定的规则,反而能从中获得自由”。网上很多使用思维导图软件的作者显然还不具备思维导图的基本知识,不仅在形式上千篇一律,更是出现了没有中心图像、分支上写句子等大忌。这种大括号似的思维导图不仅看着乏味,在记忆效果上也必然要大打折扣。与其不得章法地胡乱摸索,实在不如拿出一两个小时学学基本原理,让更多朋友爱上你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