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中,作者成甲介绍了要学习哪些知识以及知识管理的方法。在无孔不入的信息面前,许多还来不及看的信息转瞬即被淹没到信息的海洋,怎样识别出哪些信息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自己不需要的呢?这就要区分信息和知识的区别。网络学习高速发达的今天,人人都立志成为终身学习者,但是学习仅仅是为了累积知识的碎片吗?NO,成甲在书中就告诉我们,要想成为高效学习者,就要挑出“低水平勤奋陷阱”,将读书方法进行升级,即建立自己的知识模型,也就是临界知识,通过临界知识把学到的新知识和已有的旧的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这才是正确的学习之道。
什么是临界知识?临界知识就是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它是我们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可以频繁地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和场合里。学习临界知识,可以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那么要对我们的学习效率进行大幅度的提升或者质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呢?这将会涉及到底层认知的改变。也就是触及到了一些更为本质的问题:比如你相信什么,你如何看待你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学习临界知识最重要的是学习心态的转变。这也是今天要讲的重点:绿灯思维。
什么是绿灯思维呢?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与绿灯思维相对应的红灯思维。红灯思维的形成,源自人们的最本能的心理反应,就是习惯性防卫,当我们感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受到挑战时,第一个反应就是习惯性防卫,不是先思考别人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感到自己的尊严被挑战了,就马上产生习惯性防卫。不管对方的观点是对还是错,一概不接受,马上竖起心理警戒线和人家干,反驳,维护自己的尊严,这就是典型的红灯思维。
习惯性防卫产生的心理基础是基本归因偏差,当自己遭受挑战时候,会下意识向外部找原因。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远古弱肉强食时代,这种防卫机制能够使我们生存下来,但是在知识而非体力占主导的现代社会,这种根深蒂固的防卫习惯会不知不觉阻碍我们成长。
而绿灯思维正好和红灯思维相反,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者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这个观点有用,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呢?
要真正做到绿灯思维,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现象:正确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为什么会产生习惯性防卫,是因为很多人把自己这个人的人品和自己的观点混为一谈了。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意见的时候,错认为别人是在攻击自己的人品。如果能保持觉察力,别人提出意见时不当是在挑战自己的尊严,采取别人的长处,就能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习惯性防卫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一个部门人员坐在一起开会讨论问题,有的人还没有听清对方的意见,就着急反驳。说来说去,无非是想证明着急当初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是有道理的,而对方更合理的解决一件反而没怎么花时间讨论。有时候大家争执了半天才发现,讨论的都不是一个问题。因此如果想更好地解决问题,就要能倾听和理解对方,拥有绿灯思维,用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别人的意见。正确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同样的情形也可以在亲子沟通中遇见。当孩子因为遇到一些问题而发脾气摔东西时,如果遭到爸爸妈妈批评指责,孩子会很容易认为爸爸妈妈不再爱我了。这时候,爸爸妈妈要正确运用绿灯思维,“宝贝,爸爸/妈妈很爱你,但是不喜欢你这样不高兴就摔东西的行为”,这时候孩子也会意识到,是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可,而不是自己这个人不被认可。
当你拥有绿灯思维,就能更好地倾听别人的意见,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说得有道理吗?正确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就能发现改进和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