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大小小的公众号,各种平台发布的文章,大多数都是以鸡汤为主。有的是励志鸡汤,有的是成长鸡汤,还有的是情感鸡汤。这些鸡汤,大都有固定的套路,内容也乏善可陈,可为何我们大多数人却还是如此地对它们情有独钟?
记得我之前很迷茫的时候(虽然现在也挺迷茫的),每天最大的任务就是看鸡汤,看了一篇又一篇。慢慢地,我发现,鸡汤往往都针对特殊的受众群体,比如: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跟同学或同事经常闹矛盾的学生或上班族,在一段感情中比较容易受伤害的女生等等。这些群体,很想寻求一些建议或者安慰,但周围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直听自己倾诉。于是,鸡汤便成为寻求归属感的一种方式。
我家里的条件并不是很好,情商也不高,与人交往经常会出现许多问题。后来我就开始疯狂地“喝鸡汤”,渐渐就麻木了。发现我看了那么多鸡汤,我依旧在原地踏步,我还是原来的那个我。(可能是我个人的问题)不同的是,我又知道了一些大道理,可这些道理如果没有实践,一样毫无价值。鸡汤的作者在写文章时,是根据自己的三观来写的。所以鸡汤作者的三观往往会变成我们判断事物的标准。倘若鸡汤作者向我们传递的是错误的价值观,我们又该怎么办?
现在人的感情越来越受重视,所以文章也越来越倾向于人本身的内心,有时候可能会忽略事情本身的对错。比如说,今天我工作出现了差错,被老板狠狠地批了一顿,然后我看见了一篇文章,说情绪对人是多么重要,于是我就觉得领导情商真低,不知道委婉一些,就更加不愿意去好好工作了。这件事本来是我的不对,却因为一篇关于情绪的文章,就断定老板是错的,这种想法过于武断。有时候情绪确实很重要,但要看在什么样的情景中,更要看是谁对谁错。自己的内心被安慰了,但事情谁来做呢?
那么鸡汤究竟教会我们什么?
很多文章在批评鸡汤时,都用到了一个词――传递焦虑。鸡汤本身的观点是众所周知的,它是在我们固有的认知中进行改变,比如高考很重要。然后它会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是多么的正确,比如一个寒门学子考上了清华或者北大,每天生活的很艰辛,却仍拼命地学习,这种文章在老师创建的班级群里常常会发。接着,它就会激励你,要你努力,你看看人家,条件没你好都这么努力了,你凭什么不努力?文章观点的无比正确性,再加上成功的事例,使得人们更加内疚,也更加焦虑,会有突然做某件事的冲动,但这终究只是三分钟热度。因为你本身的价值观并没有改变,只是受到了别人的短暂的正面的影响。鸡汤教会我们的,只是我们本身知道或比较矛盾的事情。
对于那些本身就没有明确对错的问题,大部分鸡汤,都是互相矛盾的,时间久了,你自己的三观是什么可能都不知道了。
那为何鸡汤还会如此受人追捧?
除了群体的心理共鸣,观点吸引人眼球,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增多也是一个原因。人们没有大量集中的时间去阅读经典,只能靠鸡汤来做“精神食粮”。时间和信息的碎片化,最终带来的也是人思想的碎片化。可能这也是无可奈何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