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而孤独,且终将孤独离场……
2017年1月2日 20点30分
重庆急救中心。
我因为工作的原因来到急救中心。重症监护室外的座椅区铺满了需要守夜的家属的临时被褥,昏暗的灯光下每个人的表情阴郁而又沉重,有一位年近六旬的叔叔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一脸放松,甚至面带微笑的讲起他的故事。
他儿子今年33岁,是某国企的高管,几个月前在连续几天通宵加班后突发脑溢血从此一睡不起,至今还躺在重症监护室。我们用充满同情的眼神看着他,他却像在讲别人的故事。他劝刚送家人来医院的家属放宽心,事已至此只有面对。他说“想当初儿子出了这事儿,又是我的独子,我成天成天的流泪,后来我就慢慢想通了。每个人都应该有适应孤独、独立生活的能力……”
适应孤独、独立生活的能力!
……
不胜唏嘘。
这位叔叔让我想起毕淑敏在《心灵七游戏》里写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思考死亡与他年老了才思考死亡甚至到死都不曾思考过死亡根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
得益于这本书,我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深刻的思考过死亡这件事。在我看来,死亡是骨灰级的孤独,孤独得无可救药。早几年我特别怕死,严格的说是特别不舍得死,我一想到死了就再也看不到美丽的花、再也见不到亲爱的人、再也吃不到红烧肉和烧白……甚至我的意识顷刻间灰飞烟灭,关于“我”的所有东西因“我”生命的终结变得无法碰触、无法感知。每每念及此,我都痛苦异常。
直到做完毕淑敏的七个心灵游戏,我终于如释重负。(在此特别安利一下毕淑敏的书《心灵七游戏》)我开始明白,死亡也是活着的一部分。卸下了对死亡的恐惧,也就是卸下了对“终极孤独”的恐惧。从此我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开始学会和自己相处。
我常说,任何事情,只有你投入其中才有快感。孤独也一样。当你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陷入孤独时,不妨去感受它、甚至去享受它。事实上,独处时的自我才接近最真实的自我。坦诚的面对自己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弄清楚“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四个问题之后才有底气去抗衡孤独——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内心摇摆不定或者内心一片贫瘠的人能够与孤独为友。
在知乎上看到一则寓言,大意是很久以前人类有两个脑袋两只手两双腿,上帝为了惩罚人类将他们一剖为二,让人类毕生都用来寻找另一半以完整自己。
诚然,另一半就像我们“缺失的一角”,他们可以完满我们的人生、赐予我们能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孤独也是赐予我们能量的源泉。唯有建立能与孤独抗衡的独立人格,我们才不至于在精神和人格上过分依赖另一个人,而对等的关系正是我们在一段关系中保持清醒理智的前提。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写白流苏在战乱中的感慨:“只有自己嘴里的一口气和躺在身边的这个男人是可靠的”。这句话,我只认前半段,唯有自己嘴里的一口气是可靠的,至于男人,并不是用来依靠的,他们的存在是为了让女人反思自己。即便是如胶似漆的恋人,也都自有一片孤独的领地不容许对方擅自进入,那是属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片森林,有人迷失在里面,有人在里面寻找出口,还有人终其一生陷在里面而不自知。
文末附上《孤独的根号三》这首诗的中文翻译:
我害怕
我会永远是那孤独的根号三。
三本身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数字,
我的这个三,
为何躲在那难看的根号下。
我多么希望自己是一个九,
因为九只需要一点点小小的运算,
便可摆脱这残酷的厄运。
我知道自己很难再看到我的太阳,
就像这无休无止的
1.7321……
我不愿我的人生如此可悲。
直到那一天,
我看到了,
另一个根号三。
如此美丽无瑕,
翩翩舞动而来,
我们彼此相乘,
得到那梦寐以求的数字,
像整数一样圆满。
我们砸碎命运的枷锁,
轻轻舞动爱情的魔杖。
我们的平方根,已经解开。
我的爱,重获新生。
我无法保证能给你童话般的世界,
也无法保证自己能在一夜之间长大。
但是我保证,
你可以像公主一样永远生活在自由,幸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