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框架:主要讲什么:
第一编:
第一章:群论和逻辑类型理论——抽象层次助于整理、厘清“改变”的理论
第二章:两种理论如何实际运用在我们的主题上。
第二编:变与不变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引发的“问题形成的各个疑难点”。
第三编:讨论问题的解决。
这一主题所要探讨的是:问题如何产生,问题为何持续存在,问题又如何得以解决。其重点在于探究一种悖论的现象,即遵循常理与“合乎逻辑”的行为导致失败,而“不合逻辑”与“非理性”的行动(如霍赫奥斯特维茨城堡所采取的行动),反而使形势的变化如其所愿。
二、评价:一本什么样的书
1一本探究改变如何自然发生,以及改变可以如何被推动的书。
2了解人们自己的问题是如何陷入与他人问题的相互纠结之中,以加速解决人类僵局的方法。
3了解团体行为
“对想要了解团体行为许多方面的人来说,本书是必读的”
从“逻辑类型”的概念来说,个人、个人作为团体成员、团体作为一个整体和数个团体所结构成的一个组织,都涉及了不同的系统层次。要探究团体的变化历程与组织的变革更新,必须得有对人际互动、团体动力、群体间关系及制度环境和人们行为之间相互影响的视野。读《改变》就打开了我们分辨“系统层次”与看见“功能作用”的眼睛。
【感悟:相互的关系】也是强调本书的必要性,身处在关系网中,必然涉及不同的系统层次,正如《十二公民》中所说,万分之一的错误对当事人来说都是百分之百的灾难,注意相互影响的视野。
三、受启发的点
1.逻辑层次理论:
《数学原理》:凡涉及某集合的全部成员者,必定不是该集合的一员。
一个大城市人口的经济行为,不能以一个居民的行为乘以居民人数(如400万)来解释。——早期经济理论所犯的错误“鲁滨孙漂流记式”的经济模型,因为:400万人口不仅在数量上和一个个体不同,在质上亦相差甚远——涉及个体之间互动的种种系统。
但是在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里,个体反而只是阶级的一个成员,因此完全不重要,可以被牺牲,如同蚁丘之一蚁,或如阿瑟·凯斯特勒在谈到其狱友尼可拉斯被关在西班牙某监狱的死囚室时,如此贴切地写道:“从这一观点看,尼可拉斯的存在只不过是一个社会的抽象,一个数学的单位,只是1万个军人之整体除以1万的结果。”正如书中提示我们注意的,这两者属于不同层次,若想以其中一个来解释另一个,势必导致荒谬和混淆。
【想到每次战争、屠杀都会统计损失多少万人,当说到40万或者更多时,往往感受到的是一个数字,是一个抽象。然而这些数字具体到个体时,无疑对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书中委婉地强调了个体的价值和个体间勾连的复杂性。】
2.可怕的简化
人际沟通大部分是通过不沟通、在静默中进行——愈来愈被那些可怕的简化者忽视
[意义其实是通过未经沟通的事物来传达的]
【误区】沟通应该是清楚的、坦率的、开放的、直接的——一言以蔽之,应该是全面性的。
【《老子》有“行不言之教”,沟通被简化被认为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沟通解决,这可能是普遍的一种看法和认知的误区。然而还有语言传达不了的“言不尽意”那部分需要在静默中进行。古人拜师学艺主张“言传身教”,技艺之外又包含了许多做人之道,这都是在日常陶冶下的一种“讲究”。一方面我们承认沟通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肯定沉默的有效性。】
3.解决方式之乌托邦症候群的内射式:
目标无法达成,不会怪罪于目标的理想性,而只能怪自己无能:我的生命应该更丰富,更有收获,而我却生活在平凡和无聊之中;我对生命应该有强烈的感受。可是我却无法从内心唤醒这些感受。
【Q: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是应该的】
【A: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生命是丰富的,是斑斓的。然而生活本身自带很多的闲笔,有很多“虚度的光阴”,也有很多闲极无聊的时刻,平凡本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所有的行动都有那么多的意义。这里提示我们警惕生活在别处,别人的生活也未必一切都好,那么丰富而有强烈的感受,认识到这一点,或许对生活就不再有那么多歆羡和抱怨。】
4.开阔的视野
《改变》一书提醒我们换一种逻辑层次思考“变与不变”,最后一章强调了开阔的视野。不由想到了脂砚斋评论黛玉初进大观园的得体时所举的反例:
一庄农人进京回家,众人问曰:“你进京去可见些个世面否?”庄人曰:“连皇帝老爷都见了。”众罕然问曰:“皇帝如何景况?”庄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手拿一银元宝,马上捎着一口袋人参,行动人参不离口?一时要屙屎了,连擦屁股都用的是鹅黄缎子,所以京中掏茅厕的人都富贵无比。”……盖此时彼实未身经目睹,所言皆在情理之外焉。
此农人所言皆在情理之外,首先是因为他并未身经目睹,其次是因为他仍然按照他的景况和思维模式想象富贵人家的样子,实为“想当然耳”。本书所说的改变也是这个道理,视野开阔了,才会知道富人究竟是怎样生活的, 才会思考另一种可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式。
同时,在此书开篇就表达了对于改变的态度:
……我们不试图将一个人的观点化约为另一个……我们能够了解彼此、批判且改善彼此的工作,但我们仍走自己的路。——《反映回观》唐纳德·A·舍恩,夏林清译
《改变》的再框定艺术原本就蕴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第二序改变的发展不来自执着地求变,而来自共享协同的开放态度。这一种共享协同的开放态度需要的不是一种掌控全局的全能者,而是知道探索的方法,能与人协同探索的人。
我们不是执着的求变,而在于一种分享的开放态度,我想这也是开智读书会的精神所在。读书的过程就像是找朋友,书友们分享的读书方法也让我更有意识地在书中和在读书会中找朋友,感谢新年觉醒的活动,我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