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女那伽
今天趁着空闲读书,看到一篇文章:“鞋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
其实很久以前读过毕淑敏的一篇散文,也是类似的内容。大体意思是,在婚姻中,你选的那个人,到底适不适合你,只有你自己知道。那些外在的,别人看起来觉得般配的东西,到你自己头上却未必合适。
最近因为家里的一些事,我又重新开始思考这个话题。其实,关于鞋子和脚的关系,不只适用于婚姻,还适用于其它许多事。
去年,我在豆瓣上读了“三公子”写的连载:“我在事业单位那几年”。
豆瓣“三公子”以前是正式的事业编制人员,过着那种非常稳定而且还算舒心的日子,虽然也有一些内部争斗,但相对于一些大城市的企业来说,不那么激烈。毕竟,体制内的流动不是那么明显而快速。但是,在工作了四年后,三公子辞职了,选择在外打拼。
在我们这样小县城的人,还有父母辈们看来,三公子的举动,纯粹是好日子过久了,闲的!
出去打工,难道就没有倾轧?不比清闲稳定的工作辛苦?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很早就出去闯荡。因为她不喜欢家乡稳定一成不变的生活,所以选择了去大城市打拼。
就这样,一直过了几年,她的父母一直在催她,说家乡有个可以考入正式编制的机会。你以为我会说,姑娘没有回去,在大城市打拼到了属于自己的成功吗?
不,后来姑娘回来了,考入银行,慢慢做了主管,过起了悠闲舒心的日子。有的人为她惋惜,在她回去后,甚至还对她失望,认为她实在是没什么大志向。
我还认识一个姑娘,她原本是专科毕业,回来后,父母希望她能够稳稳地留在当地,先做一段时间临时老师,等到机会合适了,就考个在编的工作。
但是姑娘很想读研,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心里,还有喜欢的人,想两个人都能在一个喜欢的地方,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后来,姑娘说服了父母,一边工作一边自习,考上了研究生。毕业后,到另一个城市,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她的父母偶尔还会唠叨,说她跑得太远,惋惜她错过了家乡小城多好的机会,还搬出她的同学考入正式编制之后日子过得悠闲自在,来劝她不要在外打工那么辛苦。
还有许许多多的例子,他们有的留在大城市打拼,一直向着自己的目标,一点点靠近。有的,在一段时间闯荡之后,选择回来,安逸舒适地享受生活。
无论怎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选择的,都是自己感觉最适合的生活。在选择之前,他们也会慎重听取亲人朋友的意见,但最终做决定的时候,他们还是选择了尊重自己。
有一句古言说“尔之蜜糖,彼之砒霜”,可能别人的生活,在你看来不算好。可是,最终过日子的,是他们自己。苦或乐,唯有当事人才能知晓。
即使有些人的选择旁观者看起来很荒谬、不可思议,当事人也有着自己的逻辑。
毕竟自己的事,只有自己最清楚内情。别人最好不要打扰,这个别人,也包括至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