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内向者需要独立思考的空间,重新自我认识
一、内向不等于害羞。
我从小就是一个内向的人,随着年纪的增长会稍微有所变化,但是身边的亲友,甚至是我自己都一直以为我是一个害羞的人。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重新认识到自己,我并不是一个害羞的人。遇到新新认识的志同道合的人,我也能主动上前交谈。小时候,我的表现只是在于,我不喜欢大人强加于我认识他人的方式,而长大后,我的表现只是在于我不喜欢轻易接近陌生人。我不喜欢陌生人的触碰,不喜欢不熟悉的人或者不喜欢的人跟我对话或者触碰。
最近跟妈妈聊天的时候说道这个话题,我是一个挺内向的人,可是母亲并不这么觉得。因为我内向的原因,在很多陌生的人或者不熟悉的人看来,我是一个“高冷”的人,可事实上,我在很亲近的朋友和家人面前, 我是一个很“逗”的人,我可以侃侃而谈,我知道自己有一种幽默感,不会轻易在陌生人面前表达出来,只会展示给我最亲近的人看。
二、内向不等于宅。
我内向,但是我并不觉得自己宅。我喜欢外出旅游,我喜欢与朋友聚会,喜欢参与志愿者活动,喜欢逛博物馆看展览,喜欢郊游野餐,只是这一切活动都是在我独立思考空间的前提下。只是在特定的人和特定的环境下,令我感到放松的,自由的,并且可以让我有独立思考的空间的。那种呱噪的交友聚会、演唱会则不是我所喜欢的,在那种情况下我会觉得难受,想找个地方呼吸新鲜空气。特别是每当过年过节回家的时候,长辈的生日聚会,会招呼一大堆亲友,大家嘘寒问暖,象征性地谈论前途工作婚姻孩子等等,往往让我觉得喘不过气来。开始前就想退缩,甚至产生称病不参加聚会的想法,当然,这是不被允许的。在上学期间,我很喜欢看展览,尤其是在上海展览多的地方。只有真心有共同兴趣的朋友才会和我去,看展览的时候会拿上导航机器,与朋友之间的对话不用太多,例如看一幅画的时候只要自己静静地站在画前,耳朵听解说就可以。遇到有趣的事物,则偶尔跟朋友交谈一两句。待看完整个展后,既是疲惫又是愉悦充实的。好好休息一番后便会期待下一次展览。
三、内向不等于逃避。
内向的人可能某些行为被认作逃避,像避开人群独处。但我认为这只是一种生理需求,并不是心理观点上的逃避,就像是空间幽闭症的患者不能处在封闭的空间里一样。内向者并不是由于对某人某事恐惧或羞耻而逃避,只是对于一些外向者觉得理所当然的场合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例如我每次在地铁高峰期的时候都会飞速前进,尽快转线或者到达目的地,只有到达了人少的地方我才会缓慢下来并松一口气,因为只有这样我才不用憋着呼吸挤在人潮中。这不能看作是我逃避地铁,我不反感地铁,只是在过于喧闹过于拥挤的人群中令我不适。因此我会有意识地避免去商城特价、明星见面会、酒吧这种人流量大的地方,这并不能算作逃避。
四、内向是天生的。
内向者与外向者都是与生具有的特质,天生的,也无所谓对与错,好与坏。我从不觉得内向是不好的,我一直都很喜欢独处带来的舒适感。内向与外向都会有各自的好处与挑战。作者就说到,内向者更喜欢自省与思考。对我来说,这一点的确是正确对待。我喜欢内向给我带来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挑战是一旦我过于关闭,独立思考则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会钻牛角尖。同时我也欣赏外向者的妙语连珠,但我不会逼迫自己像他们一样,我有自己内在的特点,因此我择友在于志同道合,而非内外向。我通过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谈我会思考自己的不足,他们的优点,也会挖掘到自己的优点,别人的缺点。我有很多朋友是显著的外向者,但是这并不阻碍我们成为好朋友。正如伴侣之间,异性相吸,性格互补,内向者与外向者的组合就不少。这种组合需要的是双方更多的理解与包容。
五、内向不一定不爱分享。
内向者不一定是自我封闭的。内向者喜欢自己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但是并不代表其闭塞。我喜欢在朋友圈、空间、微博上分享我认为有趣的或者说发布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只是我设置了观看限制而已,我不喜欢把自己的想法暴露给陌生人,思考也是一种隐私,因此我把微博的粉丝清理了一大半。我喜欢用文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观点,而外向者也许更喜欢用直接的口头语言来表示观点。但是直接的讲话对于我来说,我没办法好好思考,而文字可以在我脑海中组织整理过,再写下来,这过程都可以让我有思考的空间。
六、内向并非冷漠。
内向者并非冷漠,只是在自己的空间里思考而已。在思考的时候,我不会打扰别人,也不喜欢别人干扰我。像我自己,专注做某件事的时候便很讨厌别人干预我,因为我专注于这件事情花费了不少时间,一旦受到干扰,便需要重新耗费时间专注。在我决定写论文之前,我会给自己空出至少一个下午或者一个晚上的时间,保证自己不会受到会议、课程等事件的干扰。因为若果我得知有什么事情我要在写论文过程中去做的话,我会很不舒服,没办法好好思考论文的内容了。
七、内向者需要独立思考的空间。
这从我小时候就体现出来了。亲友到我家做客,若是不熟悉的话,我会立马躲到自己的房间,这被大人视为不礼貌。而对于稍微熟悉的,像我的表弟、表哥,在短暂的时间内我并不排斥,一旦时间长了,我则希望他们离开我家。如果住下来,并占用我的房间的话,我会相当不高兴,因为我失去了自己的空间,在别的地方,例如我会与父母睡在同一个房间,我则没有办法好好思考。 而现在长大了,我特别喜欢自己独处的时候。只是不再囿于自己的房间,在图书馆或者其他能让我长时间呆下去的地方,让我做自己的事情,我就会觉得很愉悦。因此我特别喜欢星巴克,不是因为咖啡,事实上里面人多也吵,但是在里面不论坐多长时间都不会有人赶你走或者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你,没有任何人干扰是令人愉悦的。每周五上法语课之前,我都会提前到学校附近的星巴克,一杯咖啡一个三明治,然后插上耳机看书,音量调大就能把周围的吵闹隔绝,静静地呆上一个多小时,时间到了再去上课。这段时间是我每周最舒适的时候。
八、太多外界的压力会崩溃。
内向者再过大的压力或者事情太多的时候会感到焦虑。我就是这样。对于事情很多的时候,我会显得很焦虑,需要镇定下来,列表,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去解决。而压力过大的时候,身体就会产生抗拒。大一的时候为了赚旅费打工,压力很大,重感还咳血;上个月做了两个星期高强度的问卷调查,没能好好休息,在完成问卷的最后一天就能发烧了。内向者在做事的时候比外向者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也需要更多的时间休息,所以一段高压期过去后,我会尽量找个让自己舒适的方法来休息。像每一年都会去一次旅行,对我来说,旅行中如果能看到大海,在海中像海浪一样翻滚一下,这是最放松的方式。
九、讲话需要思考。
我之前没发现这个问题,现在我发现了。每当在课堂上老师叫发言,我都基本上都不会举手,而选择沉默,但是我大脑并没有沉默,我会一直思考老师的提问。若给予我充足的时间,也许我能给出一个好的答案。但是如果立马点名我回答,我会大脑一片空白。而对于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在课后我会在某些时刻把问题抽出来默默地再思考一遍。如果有时间我会尽量把我思考的内容记下来,因为我吸收的东西太多,会忘记。这在我上法语课的时候特别能凸显。在老师播录音自己听的时候,我能把录音对话听出来,并写到书本上。突然老师叫我复述一遍,我脑子就空白了,也忘记了自己刚刚听到的写在书本上的内容,直到身边同学提醒了我。提问环节过后,我会觉得很懊恼,开始自责。现在想想,我是需要时间来思考,不像外向者一样对答如流,经过思考,我也是能回答好的。
十、与朋友交谈会发现自己内在的想法。
这也是最近才发现的。自从学了社工后,讲话的方式也有变化,对于讲话也更加谨慎。最近都有朋友找我聊天,随着阅历的增加以及踏进社会的需求,谈话的内容也越来越有深度。最近一次是朋友关于职业选择与未来的谈话,在与她的谈话中,我才发现自己有一些不错的想法,可能平常在思考考中没能及时记下来的,在交谈中再次被激发出来了。在与好朋友这样交谈的情况下,进度是比较缓慢的,是有空间思考过后的交谈,这样促膝长谈对于我们来讲都是愉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