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奉“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文:君梅 图片来源:网络
了解出生顺序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孩子贴标签并把孩子往模子里套。它只是为了帮助我们增加对自己以及对孩子的认识和理解,使我们和孩子的互动更加有效。
——题记
最近,儿子的脾气见长,容易摔东西,咬人,无故拿东西打姐姐。
虽然经验告诉我,可能是我对他的关注少了,也可能是他仅仅是想跟姐姐玩,但没有掌握合适的“玩法”;还可能是他的自我发展到了一定时期,需要更多的空间和大运动以满足他旺盛的精力。但即使我给出相应的满足,他的行为却依然让我担忧。
因此,基于我遇到问题,就去找本书的惯例,我找了两本书看。今天,就聊聊这两本书给我的启发。
1.
《正面管教》里写到老大和老小的一些典型特征。
在年龄间隔小于4岁的兄弟姐妹中,老大往往具有这些特征:负责任、领导者、专横(内心里希望别人为了自己做得更好)、完美主义者、挑剔(对自己以及对他人)、循规蹈矩、有条理、好胜、独立、不愿承担风险、保守。因为老大是第一个出生的孩子,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必须成为第一或是最好的,才能显得自己重要。
而老小很容易受到溺爱,很多老小不但被父母娇惯而且被哥哥姐姐娇惯。这使得他们很容易错误地认为:“当别人照顾我时,我才觉得他们爱我。” 他们常常富有创造性,并且爱玩儿。他们大部分的创造性、精力以及智力都会用在通过魅力操纵来得到自己的价值感。
当我看到这些书中的文字,还有文字后相应的案例时,说实话,我顿时心生感慨,如遇知音。
女儿和儿子相隔整整两岁,所以在两个都正当受宠的年龄里,她们却必须学会面对有人要跟她分享父母的关爱和有限的“好吃的”与“好玩的”。这一点,我一直心怀愧疚,对两个孩子都心怀愧疚,但随着她们的年龄增长,争宠表现的减少,我也就慢慢释然了。
2
女儿3岁的时候,为了让她接受更好的英语启蒙,我给她报了英语培训班。
那段时期,她基本上每次上课都要求第一个到教室。六点半的课,通常她六点就到教室了。如果她到教室后,看到有小朋友已经坐在那里看动画片,她就会很伤心。课堂上,老师会给每个孩子回答问题的机会,每次女儿兴奋地举着小手,却没有第一个被叫到,第二次也没有被叫到,第三次多半就会哭了。
现在,女儿已经中班了。班会时,会为没有被叫到表演而难过;放学排队时,如果能站在第一个,会非常兴奋;不到5岁的孩子的小手,写字难免有歪歪扭扭的时候,她却较真地一次次把写得不够好的拼音或数字,擦掉重新写,作业本常常被擦出黑黑的大洞。
儿子晚上睡觉怕热,所以常常在入睡前,我需要给他把被子翻好多次——他觉得不贴着身体的那面更凉快些,所以盖一会儿,就说:“妈妈,帮我翻过来。”
姐姐做作业时,弟弟也常想“学习”,于是我让他涂色或者画简单的动物。有时他很配合也很投入,但有时,他会讲“妈妈,我不会画。”我越鼓励他越烦躁,后来直接乱画,然后说:“看,我不会画吧。”或者直接命令我“你给我画!”。
有时,我邀请他与姐姐还有我,三个人一起跳格子时,他会说:“不,我不会跳。我才不玩。”但过一会儿,他看到姐姐和我玩得那么开心,自己也就屁颠屁颠地跑过来,跟在我们后面跳。
3.
对于育儿书籍,我一直的理解是,它最大的作用不在于让我对孩子们的行为对号入座,而是给我启发,让我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规避自己不良的说教方式。
孩子们的行为,有时会让我感到焦虑,既焦虑她们的不良行为会不会影响到她们将来的生活,也焦虑自己能否顺利引导她们过渡到良好行为。书,是我育儿路上一直的焦虑缓解剂。
在出生顺序对人的影响这个理论里,我也看到了自己。所以我对儿子的行为和心理理解更深一些。因为我们都是一样的老小,他是真正的生理和心理老小,而我是“心理老小”(我在家排行不是老小,但是最受宠)。
他几乎和曾经的我一模一样,一旦不被关注或呵护,就认定自己被伤害了,哭闹不止或提一些无理的要求。
当我理解到这一层时,我就知道了,让他感受到“责任”并体验“承担责任”,是最好的方法。因为我的“受害者情结”就是这样被治好的。所以当他摔东西时,我温和而坚定地让他自己去把东西捡回来放在我手上;当他把稀饭洒在桌子上时,我拿抹布让他用他肉嘟嘟的小手,看着他笨拙地一点点地擦干净(虽然最后我仍然要再擦一遍);当他哭闹着要我给他做这做那时,如果姐姐恰好也不需要我,我就做一下,如果姐姐同时需要我,不论他怎么吵,我还是让他等待一下或先做别的事。
在我这样理解和这样做之前,我一直认为他是“懒”或者“撒娇”。偶尔会顺应他,偶尔会吼他,还偶尔会晾着他。我们曾这样对抗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我看了《正面管教》。
我想这也许和药店与医院的差别一样。在药店和医院,我们都能买到药,不同的是,在医院,我们能得到医生专业的诊断,然后根据诊断对症下药,治疗生病的身体。凭着生活经验,我们也能摸索到一些改善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但育儿书能帮我们少走弯路,至少能让为人父母的我们不再焦虑不安。
4
在周日的文章《当孩子们想要公正时,她们在要什么》里,我提到了《游戏力》科恩的部分理论(公众号回复数字 即可查看),是这本书帮我更好地理解了女儿。
初为人母,我本能地相信我的第一个孩子是优秀的,也因为我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女儿受到很多可能高于她年龄能力的期待。这是我在回想和女儿相处的时光时,总结或者说是发现的。
因为我的期待,女儿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有了那些对自己显得有些苛刻的要求。对此,我常用游戏缓解她的情绪。让她扮演妈妈,我扮演宝宝,我按照她的要求做这做那,让她充分享受权利,让她有机会自己做主,让她看到苛刻的要求产生的后果。然后,她就在真实的生活中,自然地渐渐柔和、放松了。
还有的时候,为了治愈她的完美主义,我在和她的竞技类游戏里,有意加入让她输的环节,虽然这回让她哭,但渐渐地,她就不再总是“输不起”了。
5
我一直更喜欢学以致用,所以我也常常自我告诫:我所学到的育儿方法,不是用来给孩子们贴标签、下定论或套框框的。
这些方法更重要的是,指导我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如何鼓励孩子向更好的方向成长,如何在他们的成长之路上提供更好的帮助,或者有时候应该尽量少提供帮助,以便于他们能够更快地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
爱孩子,从正确理解孩子开始。
君梅说
对于孩子而言,发生了什么事不重要,孩子如何理解才更重要。因为孩子会根据自己对事情的理解,决定自己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才能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有人常用“等孩子长大了就知道了”来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可是他们不知道,孩子童年时期一旦形成了一定的信念、习惯和品格,要想改变会非常困难。
—你可能还会喜欢这些文章—
21 如果父母帮忙带孩子,我能做些什么
12 怎样做个好妈妈(男孩篇)
22 女儿的小烦恼
07 偷窃?别再轻易给孩子定罪
18 上还是不上?是个问题(要不要做职场妈妈)
15 你在管教,还是迁怒(父母情绪管理)
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更大的成功,就是陪伴孩子一起看世界,讨论世界,思考世界,描绘世界,融入世界,进而随 TA 创造一个自己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