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革命|不是越多越好
个人主义的主观价值论
“个人估值”(personal worth)
根据阿尔钦的定义,“一个人对一件商品的个人估值,是他为了得到这件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其他商品的最高数量”。
个人估值这个定义,虽然简单,但它有几层含义:
- 个人估值是个人的估值,不是集体的估值。集体不会感受,不会思考,也不会评估,做出个人估值判断的一定是个人。
- 它是主观的,而且是绝对主观的。并不存在什么客观的估值,如果没有了人,世界上的财富就没有了价值,价值都是人赋予的。由此产生了经济学里很重要的一个方法论——个人主义的主观价值论(individualistic subjectivism),即所有的个人估值都源于个人的主观判断。
- 个人估值不是以个人的愿望为基础,而是以他所愿意放弃的其他商品的数量来计算的。也就是说,个人估值不是凭空的愿望,它是由行动支撑的,而这些行动是外人可以观察到的。
- 主观价值论与客观价值论的区别
客观价值论,是说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有客观的、内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而价格只是围绕这个本质的、客观的价值上下波动的一个现象。
主观价值论,是指所有的物品,本身并没有什么内在的价值,只有人对它的判断,人觉得它有价值,它就有价值。
这两种价值观之间至少有三个区别:
- 凡是客观价值论能够解释的现象,主观价值论,或者说个人估值这个概念也能解释。
- 客观价值论不能解释的现象,主观价值论、个人估值也能解释。
- 主观价值论能够更好地指导生产。
就这第三点,形成了计划经济体系和商品经济体系的重要区别。
计划经济体系里,讲究的是投入导向,工厂只要投资了、建设了,人只要工作了、努力了,就算是创造了财富;但是在商品经济体系里,讲究的是需求导向,如果生产的产品没人要,不管投入多少资源,付出多少劳动,都是没有价值的。显然,主观价值论能够更好地指导生产,减少浪费。
边际革命
实际上,整个经济学的思维都是关于边际的。经济学早期的时候是一种哲学的思辨,而今天是一种科学的范式。这两者之间转变的一个重要节点,就是边际概念的产生。
边际就是“新增”带来的“新增”。
例如,边际成本就是每新增一个单位产品所需要付出的新增成本;边际收入是每多卖一个产品能够带来的新增收入;边际产量是每新增一份投入所带来的新增产量;边际效用是每消耗一个单位的商品所能带来的新增享受。
经济学当中最重要的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定律了。
它指的是每多消耗一个单位的商品,所能带来的新增的享受在递减。
通过追求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的平衡,就能够使得总收益最大化了。
一般来说,当我们把口袋里有限的钱,按“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分别用来购买不同的产品时,我们从这些不同的产品那里获得的总收益,就会达到最大。
资源是有限的,如何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使其获得最高的效用?办法就是把资源分摊到不同的用途上,并确保资源在这些不同用途上获得的边际效用都趋于相等;如果出现不等,那就应该不断地把更多的资源挪用到边际效用较高的用途上,直到资源在这种用途上带来的边际效用下降到与其他用途的边际效用相等为止。这就叫边际平衡的概念。如果一个人这么做了,那么他得到的总效用就会达到最大。
需求定律|关于人性的定律
需求第一定律
需求第一定律是说:当其他情况不变时,只要价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价格降到一定程度,需求量就会增加。
这一拙朴的定律却是对人性深刻而基本的刻画——人总是善于根据代价的高低而灵活应变。
- 需求与需求量存在重要差别
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代表的是单个价格和单个需求量之间的搭配组合;这些点连成的线,体现了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这一对应关系可以体现为一个需求表、一个需求函数,或者一种需求。
在经济学里,一条需求曲线(或一种需求、一个需求函数)刻画的是在所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旦“其他条件变了”,我们就应该另外画一条位置不一样的需求曲线,而这条新的需求曲线,也仍然是倾斜向下的,其含义是针对这种新的情况,在人性不变的前提下,价格越高,需求量将越低。再次强调:只要是价格以外的因素导致了需求的增加,经济学中约定俗成的做法就是另外画一条位置不同、依然倾斜向下的需求曲线。
注解1:只有价格发生变化时,需求量沿同一条需求曲线滑动;
注解2:当价格以外的任何因素发生变化时,整条需求曲线发生变动和转动,但依然保持倾斜向下。
我们要严格区分的是,我们所要表示的变化,到底是沿着一条不变的需求曲线上下滑动,还是整条需求曲线发生了平移或转动。
价格变化,对需求没有影响,只会影响需求量,而这一变化将表现为沿着一条不变的需求曲线上下滑动。
- 供给曲线
在需求曲线图中,当价格很低时,需求量就很高;价格逐渐上升,需求量就逐渐减少,当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需求量就萎缩为零。
那如果价格再进一步上升,需求量会是多少呢?需求曲线就会跑到第二象限,需求量变成负的,负的需求量,是说需求变成了供给。
换言之,需求和供给没有黑白之分,它取决于市场价格。当一件商品的市场价格比较低时,我们是需求者,要买入,要消费;随着这件商品的价格逐渐升高,我们对它的需求量就会逐步减少;当这个产品的价格进一步上升,我们就会停止购买,停止消费;如果它的价格还在上升,我们就会从需求者变成供给者。
- “剩余”(surplus),也叫“消费者剩余”、“交易剩余”
我们知道,需求曲线上任何一个点,都代表一个人对这件商品在这个单位上面的个人估值,也就是说,他愿意为了获得这个单位的服务所愿意付出的最大代价。
但是,一个人对一件商品的个人估值,跟他为了得到这件商品所付出的代价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这个差距,我们称之为“剩余”。
这个剩余是消费者的个人估值和他实际上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距。没有消费者的估值就不会有剩余,但是如果没有生产者生产和提供商品,也不会存在剩余。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者剩余是容易产生误解的,更合理的名称应当是“交易剩余”,即只要有交易,买卖双方就都能够享受到剩余。
需求第二定律
懂了需求第二定律,我们就会更懂人与人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博弈的规律。
需求第二定律是说: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和价格变化之后流逝的时间长度成正比。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会增加。
- 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就是需求量随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变动的程度,它等于需求量的变化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其含义是:每当价格变化百分之一,需求量会变化百分之几。
弹性大于1,指的是奢侈品;弹性小于1,指的是必需品。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价格的变化方向和需求量的变化方向永远是反向的,所以弹性永远是一个负数。一般讲弹性,讲它的绝对值就可以了。
- 需求曲线上的弹性处处不等,价格越高弹性越大
弹性不等于斜率。在一条需求曲线上,斜率是处处相等的,但是在同样一条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弹性都不一样。
任何商品都既可以是奢侈品,也可以是必需品,这完全取决于价格的高低。当商品足够便宜的时候,它自然就成为必需品;当它贵到一定程度,它就自然变成奢侈品。
- 人会寻找代替方案
随手画一条垂直的需求曲线是容易的,但是在真实世界里,它的含义是说,无论代价有多高,它的需求量都不变,它意味着人们没办法寻找任何替代方案。事实上,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因为,人是会寻找替代方案的,而且时间越长,它能找到的替代方案就越多。
如果人不会找任何替代方案,人类早就灭亡了。
- 需求第二定律
需求第二定律是说: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和价格变化之后流逝的时间长度成正比。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会增加。
它的意思是,当出现新的情况、新的冲击时,人们寻找替代方案的范围一开始可能没那么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选择替代方案的空间会越来越大,能够找到的对策就越来越多。
- 需求第二定律的应用
需求者与供给者,谁承担更大的赋税?
需求者承担的部分是上面的矩形(A),供应者承担的部分是下面的矩形(B)。到底上面的矩形大,还是下面的矩形大,这取决于需求曲线和供应曲线的相对弹性。
我们前面讲过需求曲线上的弹性处处不等,当然供应曲线上的弹性也处处不等。我们姑且简单地把比较陡峭的需求曲线、供应曲线说成是缺乏弹性的需求和供给,而把比较平缓的需求曲线、供应曲线说成是具有弹性的需求和供给。
回答开始提的问题:需求者与供给者,谁承担更大的赋税?
税负是双方共同承担的;双方各付多少,取决于需求者和供应者双方的相对弹性,谁的弹性低,谁对这份交易的需求更迫切,谁就付得多一点。
而供需双方相对弹性的大小,跟法律与政府的规定本身没有关系。
从长远看,法律规定没有效果,我们称这个规律为“法律无效定律”(The Law of the Irrelevance of the Laws)。
这个规律之所以起作用,背后的原因,就在于需求第二定律所刻画的基本人性,即人是会寻找对策的,而且时间越长,他们找到的对策就越多,法律规定带来的后果就越弱。
需求第三定律
需求第三定律是说:精选品和普通品之间的价格本来是有较大差距的,但是加上一笔附加费以后,它们的差距就缩小了,精选品显得便宜了。而附加费越大,这种效果就越显著,精选品就显得越便宜。
反过来,当人们不得不支付一笔巨大的附加费时,就只有精选品才值得人们去运送、提供,才值得人们享受。
也就是说,每当消费者必须支付一笔附加费时,高品质的产品相对低品质的产品就变得便宜了,这笔附加费越高,高品质产品相对就越便宜。正因为这样,我们也把这个定律叫作“好东西运到远方去定律”。
- 注:附加成本上升并不是好事
附加成本(关税)上升后,只有贵的商品才值得出口,虽然出口商品的平均质量提高了,但是出口商品的品类减少了,消费者与生产者因此蒙受了损失,减少了机会。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