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石塘小学 左兵
书出现在我的世界里已经多年了。
儿童时代的各种画报
细细搜罗我的回忆,我的眼前出现的是一本本黑白的、彩色的画报。不要误会“画报”,绝不是今天孩子们喜欢的那些绘本。那大概是我两三岁时,爸爸探亲回家,带回来好厚一摞画报:工人画报、人民画报、工人兵画报……有钢花四溅,有的石油滚滚,有的硕果累累……
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有一段时间无论那种画报上都是相似的图画:花圈、挽联、默哀的人们……那时的人们清一色蓝色上服、黑下装;女的几乎人人都有又粗又长的大辫子。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那些好看的麻花辫子和人们胸前的小白花,以及人人深深低下的头。如今想来,那定是某位伟人去世,全国各地人们在深切地哀悼。那些画报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以至于几年之后上小学学到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一下子就涌现出了这些画报上的那些花圈、那些人们,仿佛自己当时就站在那些送行的人群里,万分悲痛地参与了送总理的行程,那真切的伤心,填满了我幼小心灵。
如今想来,那本画报带给我的认知,绝不只是画面本身所呈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这些书告诉我,在我们那个知识匮乏、信息封闭的时代里,在我生活的那个贫穷的乡村之外,有着精彩的大千世界:不同的地方的人们,他们有各自的喜怒哀乐,他们有各自的成功失败。书从那个时候就给小小的我展现了一方新世界,从此我对书的热爱潜滋暗涨。
为了童年的小人书
我那时候看得最多的就是小人书。那时候的小人书几乎都是黑白的,每页纸面上都有图画,图画的下方就是两三排文字,文字与图画的内容相对应。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画画得可真好,小时候的我识字不多,看小人书的时候常常是连猜带蒙,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意思,怎么办呢?就看图呗。看了图,再结合文字的意思,也就弄懂个七七八八了。我就是这样看完了许多小人书,如《西游记》《鸡毛信》《闪闪的红星》《司马迁》《杨家将》《三国演义》《水浒传》《卖花女》《红牡丹》……
我不记得这些书都是哪儿来的,反正这个同学有时候有一本,那个同学有时候有一本。谁有书我们就聚在一起看,也不管是什么书,适不适合我们读,我们都会有兴趣、有耐性把它从头读到尾。
那个时候的书是多么精贵呀,多么稀少啊,你还能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完全把它读懂,你还能考虑适不适合自己读?有书看那就是一件幸运的事儿啊!
我对书是绝对不会挑剔的,这就像当年咱们吃不饱饭的人们,对食物的态度,只要有东西吃,不饿肚子,那就是最高的追求了,你还能管吃的是玉米糊糊,还是白面馒头?你还计较苦瓜苦不苦?菜的味好味道合不合你的口味?一天三顿,有粮下锅,那就是幸福的日子。所以只要是书啊,管它是关于哪个方面的,我都有兴趣去看。
一本书就是一个精彩的世界,看过一本书,我就要比周围的小朋友多明白一些东西,多了解一些知识,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划得来的事吗?还有什么比别人懂得多,更让人骄傲呢?
有一次去姑婆家玩儿,姑婆家住在城里的马家巷,巷子口有一个摆书摊的。那个时候的书摊,与现在的书摊完全不同,简陋得多。
我记得就是用木头架子变成的一个书架,那个书架呀,横着竖着地订着许多木条,木条子上有钉子。把书的一角打上一个孔,用结实的线穿着,挂在那些订满钉子的架子上。架子周围就有许多长短各异、高低不同的小板凳,供看书的人坐着看。通常啊,一分钱就可以看一本薄一点的书;两分钱可以看很厚的一本书。
我被这场面给迷住了,因为一下次就看到几十、上百本的书,那种壮观的情景在那个年代可不常见。有书看,有书看!多么令人激动啊!
然而那时候钱可不好找。今天的人们一角钱的硬币掉在地上,可能都懒得捡,可是七几年一分钱得用劳动才能换来哦。那时候农村的钱更加来得不易,大人们出工挣的不是钱,而是工分。工分也不能变成钱,得积攒来起来,到一定的时候就变成了粮票、米票、面票、肉票……想要有一分钱,你就得把家里的米呀、粮啊、鸡蛋啊拿去换。可那时候人们吃都吃不饱,有粮食比有钱还好啊,用粮食换钱是败家的做法。因此连大人的口袋里尚且都没有几文钱,小屁孩还想用钱来看书,那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啊!
村子里的孩子们呢,个个都和我一样穷,我们常常为了想拥有一分钱而发愁。我还记得有一年邻居的伟,听说草药要可以卖钱,于是夏日里,村子里的小孩老早就出发了,漫山遍野的采草药、挖草药……后来有一次又听说安昌桥的江边有一个奶牛场,那就成奶牛场的人在收牛草一分钱一斤,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于是我告诉妈妈我也要去割牛草,把牛草背到奶牛场就可以换钱啊,有了钱就可以去看那些挂在木架子上的书了。
那天早晨,迎着朝阳、踩着露水,在妈妈的帮助下我割了一背篓青草,汗水淋淋地和小伙伴们走了七、八里路把草背到了奶牛场。上秤一称,20斤!两角钱呀!可把我高兴坏了,不过奶牛场的人却说没有现钱给我们。要再过一段时间才能有钱,于是给我们每人开了一张白条,注明牛草的重量,领取钱的数目日期,一群人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
没想到20斤青草,对于当年那个小小的我来说,超过了负荷。我由于劳累过度,当天夜里竟然发起了高烧,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转成了肺炎。后来肺炎治好了,十来天过去了,妈妈拿着我的白条到奶牛场去换钱,奶牛场的人却说这不是他们开出的条子,于是两角钱也没能拿回来。那两角钱啊!代表着的是儿时我对书籍的渴望,书就是我心中迤逦的梦啊!
《少年文艺》《儿童文学》与武侠梦
儿时最迷的两种刊物就是《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具体的篇目,至今我已经一篇也不记得了,只依稀知道从这两种书中我认识许多同龄人,他们生活在不同地区,他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他们有的在草原上放牧,有的在大海边打鱼,有的山里打猎,有的在田野里劳动……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酸甜苦辣,不一样的生活,别样的精彩。我家穷,是没有能力买这些书的。但班上的同学梅的家里有书,我也不知道最初是如何得知她的富有,于是每出一期书,我都能读到。
我读书痴迷。常常一边煮饭一边读书(和陈毅小时候一个样),一边吃饭一边读书,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一边上厕所一边读书……得到一本书,很担心,怕自己还没读完,书的主人就追着讨要。因此争分夺秒地读书,不求甚解地读。有时候书的主人忘记及时要还,就暗自高兴,于是再细细品读自己喜欢的篇目,把其中精彩的段句进行摘抄……
大概是五年级的时候,得到半本“大书”,书已经没有的封面,不过从书的脊梁上可以看到《冰川天女传》几个字。书中描写了冰川天女遵守诺言:除非冰宫倒塌,否则绝不出天山,没想到地震发生,冰宫真的倒塌……冰川天女离开天山的一系列故事。这本“天外来书”开启了我对武侠小说的阅读旅程。
书中的冰宫绝美、天女超绝武功;正派人物侠肝义胆、正直无畏,反派人物的怪诞无理,都给年少的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喜欢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喜欢书中的异域风情,喜欢那种仗剑走天涯的潇洒自在……
于是我的武侠梦开始了,先后看了《七剑下天山》《倚天屠龙记》《神雕侠女》等系列书籍。我甚至央求父亲给我买了一把真正的剑和《武术入门》,想自己修炼成侠女。那把剑太沉,练习武艺又太辛苦,儿时的我没有正经舞上几回,剑就变成了装饰品挂在了墙壁上……成了我沉溺武侠小说的见证。
中学时期,喜爱琼瑶和三毛
中学时光,学习紧张,学习之余就读琼瑶和三毛的小说。从《窗外》开始,琼瑶的小说不断地赚取我的眼泪,我常常读得泪流满面,以至于我的母亲以为我在学校被人欺负了。
《烟雨蒙蒙》《彩霞满天》《庭院深深》《雁儿在林梢》《梦的衣裳》……一本一本看过去。如今想来,之所以琼瑶小说被中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中的女生喜欢,我想除了琼瑶的文笔优美、情节曲折,更有可能是因为书中无敌的真爱,那些爱情故事都经得起岁月和世事的考验!琼瑶笔下几乎没有负心郎。由于青春期对爱的渴望,我想每个少女心中的那个他,都有琼瑶小说男主的影子吧!
喜欢三毛,是从《撒哈拉的故事》开始的。三毛背着行囊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面对困难,创造自己的家,书中每个故事都充溢着一种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他们的甜蜜爱情也吸引着像当年的我一样的渴望真挚情感的姑娘们。谁不想和自己的白马王子一起去闯世界呢?既可以看世间百态,又可以收获美好的爱情。于是就看《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
徜徉于中外名著之海的大学时光
说起来,我真正接触世界名著的时间是大学时光。大学里我没有遭遇过书荒,因为学校有一幢图书大楼,我们可以去借书读。
文科的中文系每个同学有五张借书卡,一次可以借五本文学类书籍,除中文系外的其他文科系五张借书卡,其中三张只能借专业类书籍,另外两张可以借文学类书籍,而理科专业的同学仅仅只有一张卡可以借文学类书籍。我当时读政史系,一次只能借两本文学书籍。那时候最最羡慕中文系的同学们,眼馋得很!
此时此刻,想想就觉得好笑,为啥要羡慕他们呀,不管他们一次借多少本书,还不是要一本一本地读,一张借书卡也好,两张借书卡也好,只不过看完一本或两本后多跑一趟图书馆就好。但中文系借书卡多,他们一次就可以挑选许多好的文学作品,书是有限的,我们去借书时,往往借不到自己心仪的书了。我那时就凭脸皮厚,中文系的同学在图书馆去借,我就找中文系的同学借呗!因此很是看了不少的好书:《穆斯林的葬礼》《城南旧事》《第二次握手》《围城》《傲慢与偏见》《简爱》《基督山伯爵》《飘》《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百年孤独》……
一本一本看啊看啊,课余时光就遨游在中外名著之海,大学时光一晃而过。我的阅读视角由中国走向了世界,除了读这些书,我也看写这些书的作家们的故事,由此我知道很多的文学名著本就作者写的自己的经历。他们的书之所以成为名著,不仅是因为他们会写,更是因为他们是在用生命书写自己的故事,当然这中间不排除必要的文学虚构。
在我学生时代里,书更多是借来读的。当年《黄生借书说》中“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我深有同感。借来的书,因为是借来,所以读的态度更专心、读的速度更急迫,甚至因为怕遗忘去反复品读地记住精彩片段,抄写精彩之处。相反,若是自己的书,因没有这种担忧,认为什么时候看都可以,反而会被束之高阁。由此可以推测:但凡能让我们产生怕失去的压力的东西,才会被我们珍视。
我感谢儿时借我书看的小伙伴们,虽然我并不记得哪本书是借至于哪一个人,我只记得是书让身处贫困的我精神上并不贫穷;我也要感谢我学生时代的好朋友们,借书给我,看完后还一起回顾书中令我们感动的片段,让我们一边看书一边成长,完成对书最初级别的文学赏析;感谢我大学时代的学校,有那样让人心生妒忌的借阅制度,让我在羡慕嫉妒中,不知不觉几乎读完中外名著,了解到跨越时空、跨越国界、跨越种族的种种不平凡的各种人生。
书中岁月,让我孤单的时候不孤独,让我失败的时候,不失意;让我成功的时候,不骄傲,让我得志时,不得意。书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开拓了视野,丰盈了内心!书有光,读最美!读书吧! 绵阳市石塘小学 左兵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