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部古书《礼记》(西汉时期编辑,孔子(公元前551-479)及其儒家弟子众创)其中《大学》中记载了“格物致知”的理念,在随后的中国思想界,引起了无休止的争议。争议的不是对这句话本身的理解,而是关于到底什么是“物”,如何才算是“知”?到底是知道了事物的规律,就够了,还是要进一步探讨,认知本身到底是唯物还是可以唯心?这种观点的深挖和探索,到了中国南宋“朱熹”(公元1130-1200)提倡的“理学”与中国明代“王守仁”(也就“王阳明”公元1472-1529)提倡的“心学”之争,使得对这句话的理解成了历史谜题(详细内容,阅读纸质书上正文)。
无独有偶,在古希腊的两个人“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370)和“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也就这个话题隔代争论了很久,甚至柏拉图还很小气的烧毁了德谟克利特的很多著作书籍,导致前者的思想在后来的人中可以读到的书籍不多(详细内容,阅读纸质书上正文)。
......如果一朵花不懂看花人的心情,怎会开得如此美丽(梅兰竹菊四种植物,就是中国古人驯化了的植物,其野生形态与当今留存的很多品种就截然不同)?很显然,这种美丽是你懂,它也懂。如果一只宠物狗不懂得主人的喜怒哀乐,怎么会做到如此忠诚呢?这份忠诚你懂,它也懂。如果清风不懂思绪的忧愁,又怎会抚摸河边的崔柳?这份轻柔你懂,它也懂。如果万里之外的你懂我,我便美丽、忠诚、轻柔…直到与你偶遇的那一刻。如果这个世界上的艺术家不懂科学家;建筑师不懂医生;男人不懂女人;这个世界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世界(详细内容,阅读纸质书上正文)。
......2006年美国时代杂志的年度封面人物,破天荒的登载了一个“YOU”,这个“YOU”所指的是全体互联网人。这是一次很了不起的认知升级,人类意识到一个伟大的时代即将来临,那将会是一个不分你我,你就是我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空间被全新的创造出来,人类第一次解放了生物属性,碳基文明所与生俱来的约束性。人类的灵魂第一次脱离躯体,在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游走,且与其他人的灵魂相互交流,组建起一个又一个的从微小逐渐变巨大起来的,灵魂生态空间(详细内容,阅读纸质书上正文)。
......在这种主观感受之下,越来越多的电影也在表现空间穿越,宇宙边缘,虚拟世界的主题。《黑客帝国》系列电影,就是在虚构一个非常有可能出现在人类面前的画面,当计算机人类足够强大之后,会不会把碳基人类作为敌人,加以消灭(详细内容,阅读纸质书上正文)。
启示录:本章节从孔子《大学》中的“格物致知”开始讨论,世界是否存在间隔?很明显这种间隔只存在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抽象概念中,而原本的世界与空间则是一体的,彼此互为影响交替演变的。人类漫长的进化史和文明史,在互联网世界里,似乎来了一次重演。我们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互联网移民,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类,成为了互联网的原住民。这个极具效率的虚拟空间,几乎能够满足人类除了生物性需求以外的所有需求。而依照空间思维和演变的逻辑来推演,硅基人类和碳基人类之间,必然会面临一场重大的争夺,只不过那个时候已经无法再清晰的分辨,哪个是你,哪个是我了。在碳基人类的威胁下,也许碳基人也会走向统一,变成一个更加强大的另一个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