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几节语文课,整体感觉不错,课堂上越来越浓的语文味开始在师生间蔓延开来。郭富凯老师的《多彩的春天》上得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让每一位听课者看到了乡村学校课堂转向后的风景。尤其是在课堂最后的6分钟,全体同学都从前面的听、说、读的激情奔放中安静下来,开始写出自己的小文章,形式可以是一段话,或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别的表现形式。
感悟: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功能来讲,听说读写就成为其核心目标,从吸收到释放,这一进一出,说与写就显得更为重要,这是检验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最直接具体的“检测器”。
厚积同时薄发,让孩子“吃”进去的同时,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多种“放”出来的途径,方能突破“茶壶里煮饺子”的瓶颈。
我在想,让孩子每天写一写日记,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到的写下来,不是很好的“放”吗?
把原来得传统课堂打破,才能有美味的“饺子”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