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被抛的这个世界上,除了自我塑造之外什么都不是。”——萨特
当我们在出生之际,就被抛到这个世界,开始了自我塑造之旅。
这段旅程注定孤独,因为我们要面对的始终是自己内在的灵魂,这是旁人无法触及,也无法替你面对的。
孤独,如影随形,拼命想逃离,却又无法摆脱。
一、被孤独侵袭的岁月
你曾经历过的孤独是怎样的?什么时候你开始感觉孤独感?
1、手机不离手
一天二十四小时,很多都会把手机放在手里,不断的刷屏,看各种段子,八卦消息,各种短视频,或者沉迷于游戏,消磨时光。
2、一个人生活
每天一个人上下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睡觉,一个人旅行,不管做什么,永远都是一个人。
3、心事无人诉说
打开手机,发现好友加得越来越多,联系的朋友却越来越少。当自己开心或不开心,周围连一个诉说的人都没有,值得交心的朋友越来越少。
4、不喜欢社交
很少再参加聚会或者活动,在人群中,经常脱离群体,喜欢一个人躲在角落,不爱说话,也不喜欢和别人说话。即便恋爱,也不想再投入过多情感。
5、喜欢独处
假期或者业余时间,你会宅在家里,不是睡觉就是沉思,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听喜欢的音乐,看喜欢的电影,你会在自己的小天地肆意驰骋,没有人知道你的孤独,除你自己以外。
生活中,孤独的迹象又太多,只是我们很少对人去言语。
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孤独。
从小到大,这种孤独感与日俱增,即使身边有家人的陪伴,依旧会感觉到深深的孤独感。
学生时代,身边有很多同学和玩伴,可是依旧喜欢我行我素,独来独往。
我不是一个个性张扬,桀骜不驯的小孩,却习惯特立独行的生活。
孤独滋养着我成长,孤独在我的生活如影随形,为了抵抗孤独,我尝试过很多方式,读书、写作、绘画、电影、煲剧,这些是消磨孤独岁月的方式,也是对孤独的一种自我治疗方式。
“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我不是野兽,也不是神灵,也无法做到平衡两者之间的哲学家。
我曾经也试图在宗教和哲学中去寻找消除孤独的方式,可是以失败告终。
周国平曾说,孤独是人的宿命。“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是的,甚至连爱也不能。”
人的成长,孤独感无可逃遁。
二、用爱去填补灵魂的空洞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太宰至的《人间失格》中的一句话成为电影《被嫌弃松子的一生》的主人公松子一生悲剧的注脚。
松子从小是一个渴望被爱,委屈求爱的人。也许这就是缺爱型人格的她的一生痛苦的根源。
松子是一个被生活反复蹂躏、摧残的人,从小因父亲偏爱生病的妹妹,而被忽视,甚至被冤枉偷窃,还有她那几次一败涂地,惨不忍睹的爱情,生活一次又一次的伤害着她。
她曾说过“只要能跟他在一起,就算前面是地狱,我也愿意跟着他去”,哪怕被毒打,被家暴,被一次次抛弃,也好过一个人行尸走肉孤孤单单地了结余生。
她一次又一次从爱情中拼命寻找自己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哪怕所谓的爱情让她千疮百孔。
无论对方是穷苦潦倒的作家,还是老实本分的理发师,或是年龄差距极大,还是自己的学生。她总是不顾一切,全身心地抓住每一个愿意接受和喜欢他的人。
即便如此,她换来了什么?在虚妄的爱中迷失了自己,一步步走向边缘人生。
尽管她的一生都在追爱、寻爱、守爱,但她却不断承受着失爱与受伤,忍受绝望痛苦。
三、灵魂只能独行,孤独只有独自面对
很多人觉得孤独,主要是因为你没有家人陪伴,没有恋人相爱,没有婚姻相伴,所以才会孤独。
很多人都会觉得,面对孤独,最直接的方式,找一个伴侣。
有人陪你说说话,有人陪伴你,一起去经历生活的点点滴滴,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可是,两个孤独到了一起就能够摆脱孤独了吗?”
松子的一生,在爱情中一次次跌倒,爬起,跌倒,再爬起,从来不会关心自己,也从来没有问过自己,她的付出是否值不值得。
她一次次毫无保留地付出自己的爱,甚至为爱毁了自己的大半生,却还是被爱无情抛弃。
她摆脱了命运给予的孤独了吗?我们想要借助家人的爱,恋人的爱,旁人的理解,就可以消除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吗?
不知何时,孤独变成难以启齿的话题。孤独仿佛变成没有人陪伴的孤僻,被冠以缺爱的标签。
爱并不能消除孤独,只不过是暂时压制孤独,或者让你暂时遗忘孤独而已。
为什么有些人有了恋人和妻儿,依旧会感觉孤独,感觉无人理解,没人说话,因为他没有办法去面对自己内心的孤独感。
人在世间上如果拥有一个伴侣,即便能给你生活的陪伴,偶尔给你精神的依托,可是精神上的独立,只能依靠你自己。
爱可以给内心带来温暖和幸福感,可是却不能消除孤独,也无法给爱太多期待。
婚姻也如此,婚姻无法让自己避免去面对内心,可以给你带来内心的避风港,你要面对的始终是你自己。
周国平在《灵魂只能独行》这本书写道:即使两人相爱,他们的灵魂也无法同行。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的最深切的呼唤和应答。
我相信一个可以坦然面对孤独的人,不需要借助外物去遗忘孤独,不依赖任何人去抵御孤独,必定是内心丰富的人。
在某种层度,我们都是天生的孤独患者,学习面对孤独,是我们一生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