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心理学家David G. Myers《Social Psychology》一书中他阐述了一个观点,有攻击性的孩子都是因为他们体内的基因“作怪”的缘故而变得有暴力倾向。
美国科学家Carre, J.M.和 Mccormick,C.M更是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和统计得出一个很有趣的结论:有暴力倾向性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男孩子,而且这些男孩子面部都比较宽,他们甚至还认为有暴力倾向的孩子都有相同或者类似的面相。
他们发现男性体内的睾丸激素能够增加面部的宽和长的比率,面部相对较宽即脸部宽高比越大的男性会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性。这个结论在2010年Stirrat,M.等学者再次证实,即存在暴力基因。
肯定有不少育儿专家和家长会否认这一观点,毕竟“人之初性本善”嘛。而且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暴力因素,例如:血腥暴力的影视作品、有暴力倾向的同伴或者是有暴力行为的家长,这些因素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用暴力解决问题,用暴力对待身边的朋友。
话虽如此,暴力遗传基因在儿童暴力行为中的作用其实是远远大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即大部分暴力儿童是天生的。
在一位育儿方面专家哪里看到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广西有个犯罪村叫温江村,这个仅有3000人的村庄居然有超过100人入狱(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搜索一下)。
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据啊,居然有那么多入狱。
但是不得不说这一数据很好的证实一件事情,即暴力基因的作用的确远大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果孩子有暴力倾向请不要太过责备他们,他们也是“情非得已”。
如果孩子已经有暴力倾向,那么该如何缓解或者解决这一麻烦问题呢?
(1)注意反思自己。
虽然暴力基因的作用远远大于环境因素,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家长的作用远远大于其他人的作用。因为我们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模仿。
而且当着孩子的面也从不注意掩饰,那么孩子很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那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也变得越来越暴躁,变得越来越有暴力倾向。
所以说,我们作为家长有责任也有义务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再多怒火和委屈也不要对自己的家人发泄,更不要在孩子面前爆发。
(2)学习冷静处理。
当孩子耍“小性子”时,我们做父母家不要马上去哄,也最好不要让自己的父母跟着“起哄”。过分溺爱孩子了,这样会助涨孩子的坏脾气,让他知道家长最怕自己耍脾气,这种事情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最应该做的是,家长转身离开远离“战场”,让孩子自己去反思问题。双方都需要冷静下来特别是我们做父母的,不要急着想如何去哄孩子讨好孩子。冷静下来有利于孩子及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便改正。
(3)最好适当惩罚一下。
适当惩罚一下,不是虐待孩子,而是让他们更好的记得更深。尤其是孩子自己犯的错误,更应该让他们铭记在心,让他们知道下不为例。
同时也会让他们知道不要动不动就出手暴力相向,这是一个很差劲的对待方法和行为方式。可以考虑一下使用采取罚站、抄课文等惩罚方式进行惩戒。如果惩罚过程中有体罚的话,千万要注意尺度!
(4)适当的引导。
有一部分孩子的暴力倾向一方面来自于他要强的表现欲。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学校里得不到老师、家长的认可和重视,那些孩子往往会找其他的方式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其中就包括攻击他人。
孩子的暴力倾向另外一方面也与家庭环境直接有联系。如果父母经常用暴力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会让孩子误认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了暴力倾向,家长一定要注意转变教育方式适当的做出引导。
(5)疼爱孩子是根本。
我们做家长的首先应该给予孩子最基本的爱,特别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满足、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只有让孩子体验到父母之爱的温暖,宝宝才有意识和理念去爱他人和外物。
(6)教孩子学会控制情绪。
情绪在人的心理变化中起着核心作用。孩子还没有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因此家长应该帮助孩子逐步战胜情感刺激,使孩子有稳定的情绪,能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融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环境和集体活动最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家长可以多创造这样的环境,让孩子学会忍耐宽容,加强他们自我约束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如果发现自己家的孩子经常打别的小朋友、摔东西、欺负小动物、揪大人头发、咬大人的手,家长们就要特别注意了,这就是孩子暴力倾向的最初表现情况。
我们在了解孩子暴力相向的原因以后,可以参考一下以上内容。(部分数据来自育儿专家幼儿说,以上若有不合理的地方还麻烦指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