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看《请回答1988》,剧中悲催的学生会长善宇家遭遇了一件更悲催的事情:
简单地说,就是善宇一家住的房子,其实是奶奶名下的,而奶奶一直看不上自己的儿媳妇,儿子去世两年后的某一天,因为自己的小儿子撞了人要赔钱,她把善宇家这栋房子抵押给了银行,换来了1000万。也就是说,善宇的妈妈要么在月底前借来1000万还给银行,要么带着自己的儿子女儿搬出去露宿街头。
遭遇这么悲催的事儿,善宇妈妈找来了胡同里亲如姐妹的邻居哭诉:人生,怎么能这么苦呢?可是姐妹们表示会努力帮她筹钱的时候,她说:“之前两位姐姐借的钱,我都还没有还呢,我也是有羞耻心的,这一次,我无论如何都会自己想办法的。”
正焕妈妈看着她:“别因为欠人情过意不去,欠一些也无所谓的。”
无独有偶,胡同里的崔泽爸爸知道这件事后,也对善宇妈妈说:“有的事情需要欠人情,麻烦别人。别人都那样活着,不要一个人憋着。”
看到这里我开始佩服韩国的编剧,寻常人家平凡生活里的智慧,她可以看得如此通透,又表达得如此举重若轻。
小时候,父母常教导我们说,要学会自力更生,尽量不要随便麻烦别人、欠别人的人情。这是对的,尤其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这样的思维红线,才会咬紧牙关为自己锻炼出一项又一项技能,不然,心里想着求别人帮忙就好了,那确实自己什么都不用学啊。
但问题在于,当这条原则坚持得不够灵活,你会不会也患上了“欠人情障碍症”?
因为好面子,所以即便自己山穷水尽,也硬撑着不对亲朋好友们说。孩子发高烧需要送去医院,父亲一咬牙,叫来几位好友齐聚酒馆,可酒过三巡,人家几句恭维的话一说,父亲自己也飘飘然起来,想着千万不能破坏了自己在这班朋友心目中的形象,借钱的话没说出口,自己反而掏空钱包结了酒钱。
也可能因为过于体贴周全,总是担心开口麻烦了别人。万一对方还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拒绝,岂不是造成了更大的困扰。
同学A赴美交换的第一天,房东为人很热情,尽管航班到港已是当地时间凌晨一点,但仍然驱车到机场亲自把他接回了家。路上,房东问:“飞机餐是不是没有吃饱?要不要带你在附近找家店吃点东西?”A微笑谢过并拒绝。“那回去之后你要是饿了,可以自己到厨房找东西或者煮东西吃。”A依然微笑谢过并拒绝。
然后,A在自己房间默默饿了一宿,早上起来的时候觉得整个胃都在抽。
我百思不得其解,他只是解释道:“那么晚了,无论出去吃还是在厨房弄东西吃,都会耽误人家睡觉,多不礼貌。”
我很真诚地认为他道德无比高尚,整个人都散发着神圣的光芒。
直到有一天,同学C跟我说,你连找人帮忙都不会,怎么跟人交流?
我再一次百思不得其解。
他叹口气对我解释:电脑坏了车胎爆了淘宝的东西太沉了,诸如此类的随便一件什么事,你,作为一个女生,拿起电话找男生帮个忙,人家帮完忙之后你为表谢意再跟人吃个饭,然后就有了交流,再然后也许就慢慢成为越来越好的朋友。可你如果,一开始就自己硬着头皮去换车胎搬东西修电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顶着他鄙视的目光最后挣扎:那是不是至少对男生来说,最好还是不麻烦别人?
他还我以加倍鄙视:哥们儿之间从来不互相帮忙,那还叫什么哥们儿?如果真的所有事情都能自己搞定,那就是无懈可击的距离感;如果搞不定还藏着掖着不开口,那就证明没把我们当朋友。
这大概就是我身边中国版的“别因为欠人情过意不去,欠一些也无所谓的。”
不要觉得欠人情就是不礼貌,因为我们堂堂中华礼仪之邦,也有个词叫作“礼尚往来”。
日常生活里,我们靠什么往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你今天帮我一个忙,我明天还你一个情。
回想一下你跟朋友们都是怎么相熟起来的?或者是在学校的时候你的作业借我抄,我的缺勤你帮我签到;或者是工作后你捅的篓子我帮你补,我失落郁闷了你也无条件陪我开解到天亮。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有时候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你来我往之中建立起来,渐渐的,你我不再是点头之交,而能为彼此两肋插刀。
而永远不欠人情的人,无法为朋友提供那种“我很需要你”的信号,你永远完美永远无懈可击,你的生活里好像连刀都没有,那我纵有两肋,跟你又有什么关系?
高山仰止,敬而远之。
当然,欠人情也并不是赖上别人。
不是可以从此有恃无恐地借债度日,也不是从此可以把朋友当作精神鸦片,稍有不如意就吸一口寻求安慰。
欠人情的基础,依然是父母教的那句,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的力,是当下的实力,也是自己的精神力。即便此时此刻你要欠的人情真的很大,明显超出了自己实力范围,但人情欠下了,一定要有力量约束并告诫自己:有借有还。比如善宇妈妈借了钱,就放下彼时韩国社会普遍接受的全职家庭主妇的身份,自己出去打工赚钱来还。朋友的人情可以帮忙照亮前路,但归根结底,要生存下去,还是要靠自己。
可以欠的,是人情。不能欠的,是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