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我在和孩子的预习“较劲”。为什么较劲呢?因为我发现他经常会是这样的反应:
“还有作业吗?”
“没了,只有预习了。”
我就放心的不管他了。
过了很大一会儿,再问:“预习完了吗?”
“正在写呢!”
怎么还没写完啊?
走过去一看,要么正在一页一页翻词典,要么就是呆呆的在想怎么分段、写段意。
看来,我们娘俩对预习都有误解。
1、总觉得预习是一项“小”作业。
2、总觉得预习花不了多少时间.
3、总觉得预习是完成任务。
4、总觉得预习必须独立完成。
我们都知道预习是学习的好方法,但是我们有时候会错误估计预习需要的时间,甚至没有用对预习的方法,自然也就达不到预习的效果。
02
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孩子的学习,除了关注知识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培养之外,也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了。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但是我发现孩子一旦预习花费的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一开始,为了帮他快点儿完成预习,好有时间做别的事(写作业、弹琴、看书),我会帮助他,也会使用参考材料,如53天天练有总结资料,还有教材全解,也有总结好的资料。但是我发现他产生了依赖思想。
作为一个爱动脑筋、凡事都问一个为什么的妈妈,我没有忽视这个问题,而是开始了思考。
怎样预习,才能省时省事质量高,既达到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目的,又能尽快完成、让孩子有成就感呢?
预习的内容列表
读课文
学生字(字的音序、部首、组词)
近义词反义词
分段、段意
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提出问题(质疑)
仔细看看预习的内容,你会发现,这其实就是阅读理解常考的内容。
字词是基础知识,分段、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重点。
还记得那个问题吗?
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孩子读书很多,但是阅读理解却做得不好。
之前我以为是时候未到,现在想想其实他只顾着读,并没有思考。换句话说,就是并没有真正读懂。
过去,我会在假期买一本下学期的教科书,利用假期让孩子预习。主要做2件事:读课文、学生字。
现在学习的难度增加了,课文越来越长,要求掌握的技能也越来越高。
看来,仅仅靠假期的这种粗浅预习是不够了。我有点儿后悔自己的后知后觉,其实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懒,没有多去观察孩子的学习状态,没有多去留意孩子写作业遇到的困难,没有多分析孩子的学习进展。
在我不得不给孩子辅导了2次预习作业后,我才悟到:
1、预习绝不是一项“小”作业。
2、预习需要投入不少时间。
3、预习是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能力。
4、孩子在预习时遇到困难,家长最好出手帮助。
03
— 方法一:笨鸟先飞 —
一二年级,我利用假期让孩子预习的时候,只写写生字。
三年级开始,课文越来越长,为了更好地听讲,我让孩子在假期读一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个了解。
预习生字,一二三年级我是让孩子描红、练写,后来我发现有的字,偏旁部首不能一眼看出来,必须要查字典确认,所以就让他假期预习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我利用平时的碎片时间,以及周末的富裕时间,带孩子预习课文的段落,尝试分段、总结段意,而不是等学到了这一课才去预习。万一赶上这一天的事情多,那就手忙脚乱了。
— 方法二:难点集中 —
孩子的习惯经常是,遇到一个问题,就急于去解决,自己解决不了,就查资料、问家长。这样的做法特别容易浪费时间,效率很低。忙了半天,可能都没查到正确的、需要的答案。
比如查字典,我发现孩子写一个查一个,速度特别慢,就教他,先把一眼就能看出来的生字偏旁部首排除,只看不易确认的,圈出来,然后集中查。查的时候,先尝试可能性更大的那个部首。必要的时候,要把两部分都查一遍,因为有的字,两部分都可以查到。
再比如:组词的时候,写主要内容、段落大意的时候,遇到有的字拿不准,不要上来就查字典、问师长,而应该空在那里,一起解决。
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了不同项目之间的切换,降低了时间的损耗,保证了学习环节的完整,提高了流畅性。
— 方法三:读写贯通 —
把预习当成阅读理解练习去重视,去完成。
都知道语文的2大难点是阅读和写作。我对阅读理解也还是局限在苦求方法,大量刷题的阶段。
通过阅读我发现:其实阅读和写作是走向相反的两个部分,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相反的过程。我的表述不够准确啊,意思就是说:写作的时候,你会有构思、谋篇布局的思考过程,然后写出文章。而阅读理解,就是读一篇文章,去解析读者当时是怎么设计、怎么构思的,为什么这么安排。
有了这个认知之后,我发现很多问题就融会贯通、迎刃而解了。
为什么要写这个人?一般来说无非是赞美、想念、批判(负面的比较少),不然为什么要写他呢?
为什么要写一件事?一般是想说明一个道理,或者凸显这件事中某个人的特点。
所以阅读理解经常会考:这篇文章中的xxx有什么性格特点?你读了这篇文章,懂了什么?
为什么要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般都是想具体生动形象地描写/说明文中的xxxx。
其实分段、段意、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关键,我们完全可以把预习课文,当成阅读理解练习的一部分。当你想到,每次预习都是在进行阅读理解的练习,而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是不是有一种“赚到了”的感觉?
分段、段意,这样操作。
先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方法是:找中心句、找关键词、缩句。
再合并同类项,主要根据时间、地点的线索,把意思相近的几个自然段合并。
主要内容:就是把分段之后的段落大意进行合并同类项。
中心思想:
就是作者通过写这篇文章,想告诉读者什么。比如:一个故事,就想告诉读者一个道理。写一个人,可能是赞美,是批评,是怀念。一个景色,就是赞美。一个物品,是借物喻人。
— 方法四:巧借资料 —
有的内容自己总结需要很多时间,比如: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因为需要思考和判断。但是我觉得这几个内容的重点,并不在于去文段中能不能找出来,而是能不能在语境中读准字音,阅读的时候能不能结合上下文帮助理解,写作的时候能不能恰当运用。
所以,这几部分我会让孩子借助资料,省下自己寻找的时间,学习理解和积累。
资料哪里找?有的是买的教辅材料,有的是到网络上搜集整理。
我也曾想过:查字典确认一个生字的部首,这个环节能不能省略,通过网络搜索完成?
不能。
因为网络搜索的,不一定正确。而且,容易得到的答案,孩子也容易忘记。
所以,查字典的环节我不让孩子用资料,必须自己查。
— 方法五:学会提问 —
预习的时候,要提出问题,其实是培养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中要边读边想。
然而孩子的认知到不了这个层次,我发现我家孩子提问题漫无边界,随心所欲。
比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他居然问:世界上有几种恐龙。
我晕!
提问题,也要围着文章的中心去提。
一般可以从:谁、哪里、什么时候、为什么、怎么样这5个方面去提问。
比如《飞向蓝天的恐龙》,恐龙是怎么飞向蓝天的,是在什么时候飞向蓝天的,谁发现恐龙飞向蓝天的?……
这篇文章,我主要写了自己在辅导孩子预习课文的时候,一些做法和想法。通过:笨鸟先飞、难点集中、读写贯通、巧借资料、学会提问这5个方法,试一试能不能培养孩子快速完成预习,锻炼自学能力,省时高效地学习,达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