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阖家团圆的春节,
不远万里也要扶老携幼回家团圆,
路途中的艰难自不必说,
回家之后难道就安心了吗?
你有没有苦恼过“中国式逗小孩”的存在?
有没有担心过孩子异地难以适应?
有没有焦虑如何安抚被吓到的孩子?
以下这些行为请拒绝
01
给孩子喂酒
很多大人都喜欢通过哄孩子尝酒的方式戏弄孩子,殊不知这样的行为除了对孩子的不尊重外,还非常危险。对孩子来说,6-10g的酒精就可能会丧命,或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家庭聚餐时,若有小孩在场,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大人用筷子在盅里蘸酒,哄着让孩子舔一舔,看着孩子被酒精的味道刺激的直吐舌头后哈哈大笑;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男孩子,有的则直接让孩子抿几口甚至鼓励其干杯“敬酒”。而当小孩啜上一口后,饭桌上的大人还会发出阵阵喝彩:“再点一下”、“是个人才哦”。
有多少悲剧似乎只要没临到自己家就永远置若罔闻,“攀枝花2岁男童酒精中毒身亡”,“广西2岁男孩被灌酒后变痴呆”这样的新闻在用血的教训提醒父母,请保护好我们的孩子,不要让孩子遭受酒精的试探。
02
你妈妈不要你了/你是捡来的
实在想不通中国的亲戚为什么对“你妈妈不要你了”“你是他们捡来的”这样的话题如此乐此不疲,简直是代代相传的胡话。但无疑,这样的话语对孩子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对于幼儿而言,父母几乎是他们在世界上的全部安全感来源,这样的玩笑对于孩子内心世界而言,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首先,在春节团圆之前,作为父母请不要吝啬对孩子表达你的爱,告诉孩子“妈妈/爸爸永远爱你”,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安全感。
其次,在孩子听到“你妈妈不要你了”“你是他们捡来的”这样的话语当下,请立即蹲下告诉孩子,妈妈永远爱你,你是我珍爱的宝贝,他们只是在开玩笑,但这样的行为并不好。
最后,亲亲孩子,抱抱孩子,安抚孩子内心的恐慌。
03
妈妈喜欢弟弟/妹妹,不喜欢你了
妈妈要生小弟弟小妹妹了,以后就不要你了
我相信无论和我一样的二胎妈妈,还是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对这样的话都是极度反感的。家有多子女的父母,要花很多心思在孩子们之间平衡关系、满足个体,但这样一句“玩笑”却摧毁了我们很多的努力。即使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的玩笑也会让孩子对可能出现的新家庭成员抱有敌视和恐慌情绪。
同样,面对被这样的话语打击过的孩子,请你立即马上告诉孩子你对TA的爱,并亲亲抱抱孩子,如果你们并没有在二胎中,也请告诉孩子他们说的不是事实。
孩子虽然很小,但也是一个值得被尊重的独立个体,虽然我一直认为是否要二胎是父母的决定,无需孩子同意,但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我认为孩子有必要知道家庭的真实情况。
04
乱喂食物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摆上了零食,每餐也都有很多少见的食物。带着孩子走亲访友的同时,一定要提防孩子被喂食坚果、糖果及日常过敏的食物。
咱们中国人总是特别热情,表现在上门拜年都习惯给孩子装一把坚果和糖,更热心的会剥给孩子吃,不吃还不行。殊不知这样背后隐藏着多大的风险。2-3岁的孩子,并不是绝对不能吃坚果,但一定要避免大哭、大笑、跑动的时候,且要提醒孩子小心。非孩子父母请不要乱给小朋友喂食,食物请经过TA父母同意,以免孩子遭遇风险。
希望每年因为坚果呛入气管而致命的悲剧再不要出现,也希望父母千万看好孩子。
05
随意亲亲摸摸,触及隐私部位
小宝宝是很可爱,看到的人总想和TA亲热一番。但请谨记,亲热有度,请不要使劲捏孩子的脸,不要亲孩子的嘴,更不要玩弄孩子的生殖器。
捏脸蛋,容易导致腺体机械性损伤,宝宝流口水会比正常孩子严重,随意亲孩子,容易把细菌传染给宝宝,导致TA生病,甚至是很严重的病。玩弄孩子生殖器会给孩子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心理影响,所以作为父母请第一时间阻止,并且不要给孩子穿开裆裤!!!
过年是一个熟人侵害的高发期,所以请一定事先告诉孩子:背心短裤覆盖的地方是隐私部位,任何人都不可以碰。
除以上五种情况,抱着孩子扔高高、带孩子玩刺激游戏执意想把孩子吓哭,在孩子旁边吸烟或诱导孩子吸烟,在孩子尚不熟悉的时候让孩子表演节目等等,都是非常不文明不友好的逗小孩方式。
作为父母
挺身而出
01
离开场域、平复心情
面对亲朋好友、街坊邻里“不友好”的逗孩子行为,父母的做法很关键。若是碍于面子,忍气吞声,无疑会给孩子造成“雪上加霜”的伤害,不被父母保护,孩子心里会更多恐惧。
首先带孩子离开这个让TA不安全、不舒服的场域,比如带到其他房间等等,拥抱孩子,等待孩子心情稍稍平复。
02
解释刚刚发生的事情
如果孩子刚刚遭到不友好的逗弄,要及时和孩子解释清楚,比如有人逗宝宝说:“你妈不要你了,把你给我了”,妈妈要告诉宝宝:“ta说的不对,妈妈永远爱你,永远不会不要你”,打消孩子的恐惧,并且告诉孩子,TA并没有做错。
如果孩子遭遇诱导喝酒、玩弄生殖器之类的事情,也要告诉孩子,这个人刚刚的行为并不对,他只是想和你玩,但是没有选对方法。并且重申立场“小朋友不能喝酒,会伤害身体”“背心短裤覆盖的地方别人不能碰”
03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鼓励孩子自己说“NO”,向孩子表达作为父母对TA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一样,有的孩子确实更为腼腆、内向一些,这是孩子的特性,并无好坏。作为父母,我们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但我们并不是造物主,不能让孩子完全按照我们设想的去生长。我们能做的是接纳每个孩子的特性,并且在这特性中去发现孩子的长处。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聚会中的比较而心生焦虑。有的时候我们焦虑的不是孩子,而是别人怎样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