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篇文章,深有感触,主要内容摘抄如下:
很多人以为学霸都是天生的,基因决定,有些学霸上课睡觉打游戏,但是只要考前翻翻书,就能考上前3。而学渣就算挑灯夜读,也是只能考个及格。
但是,这些只是表面现象。
学霸不是天生的,而是因为他的积累更深厚。如果用赛跑来比喻,那么学霸在十年前就已经起跑了,而学渣是现在才刚刚起步。所以你看到的现象就是学霸轻轻松松,散散步就在山顶野餐了,学渣却还在山脚下满头大汗的往上赶。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因为学习本身是自带加速度的。一个人的开始学的越多越扎实,后来就会学的越快。
以一个解题的递进思路图来演示:
正确的思路经过了三层,四层或者五层的递进,或早或晚都能达到最后的答案,学霸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识过前三层的递进,那么他离正确答案只有一步之遥,而学渣却要从第一步开始,所以从旁观者看来,表象就是学霸闲庭信步,学渣满头大汗。
什么叫见识的积累?
概率论讲到大数定律的章节,一个听说过价格回归价值定律的人可能可以秒懂,一个听说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人可能理解起来会更容易些;学习物理,听说过“强弩之末,不可穿鲁缟”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做过智商测试题的人,往往可以瞬间理解三阶行列式的沙路计算法。
所以,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在学习中多半能占到很大的便宜,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英美精英教育下的孩子(英美的教育体制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有很多分类,),刚开始也许不如中国孩子在考试分数方面的表现惊艳,但是在后期大学甚至工作后的学习表现越能持续超越,因为他们有更好的阅读习惯,也能保持长时间的学习加速度。
在这点上,我本人还算是比较幸运的, 小时候父母都要上班没空管我,就把我一个人放在图书馆,养成了我良好的阅读习惯,也避开了 一些错误的方向与观点。
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放弃枯燥的事物而寻求娱乐”的经验更多,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让他习惯于从中获得快感,适应了高刺激的事物。
一个学习习惯好的人,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从小适应了枯燥的钢琴舞蹈书法绘画,于是追逐刺激的经验更少,适应了低刺激的事物,更习惯于在枯燥中坚持下去。并且,随之而来的好成绩正向激励了这种亲和枯燥的习惯。
于是,同样是刷书遇到枯燥的章节,前者在低刺激的环境中,更倾向于走神,花了两小时在随时袭来的走神中,走走停停,勉强推完了这个坎;而后者更倾向于专注下去,二十分钟就能推完。并且两人的印象深度天差地别。
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
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早期,生活在一个节奏缓慢的教育环境中,更多地体会了拖延学习来开小差的快感,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使其习惯于拖延。而习惯好的人可能相反,在每一次立即行动后,获得了巨大的奖赏。
于是,这种正向刺激的积累使其养成了毫不拖延的习惯;于是,同样是上课讲到稍微艰难的点,前者更倾向于打算拖到课后再消化,然后开起了小差,后者则更倾向于直接正面应对,当下解决问题。
结果,前者不仅上课的时间完全浪费,课后还要以加倍的时间,以更低的效率消化,造成极其恐怖的时间亏损;而后者则能在一马平川的课后时间自由地平推进度刷熟练,由此多出三四倍的有效学习时间。
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
习惯的作用是如此的隐蔽,以至于弥散渗透在了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控制着你绝大部分的学习行为,而又隐蔽得让不善思考的人不得不将其归因为“天赋”这个笼统的概念。许多人见到天才就吓得腿软,却看不到他们背后的环境与教育因素。事实上,习惯是可以被后天改变的,但它需要长久的时间与探索,这个时间段到底要多长?一年两年都可能不够,所以需要长时间的规划与努力。
因为时间的长度掩盖了学习缓慢的加速度过程,所以有句话俗话:小时候要严,长大以后再放开。
当然,努力的方向也和教育者的见识有关,如果教育者自身的科学素质就很低,跟不上时代,又不懂得向别人学习的谦卑,一开始就让孩子走错了方向,那么结果也只有南辕北辙。
例如: 诺基亚一直在致力于延长手机通话时间以及提高通话质量。结果后来就被苹果给取代了。从传统的经营观念来看,诺基亚什么都没做错,但是因为没有跟上时代,他们还是失败了。
一些相关文章:
父母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
不是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能力
而是良好的习惯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
习惯才是终极的因
而知识、能力是自然的果
文章很长,读起来有点费劲
但是值得一读
可查阅知乎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