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经历中成长,不一定靠经历事情的多少,也许哪天从中收获的够了,我们也就长大了。《追风筝的人》看了三遍,心境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对阿米尔的反感厌恶到现在我也说不上来是什么感觉,或许是理解吧,引用柴静书中一句话,“唯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在这里我只能不痛不痒的感慨一下,没有哪个人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其中的艰难险阻也只有自己知道吧。
最近听了一首歌,里面有句这样的歌词“只要你敢不懦弱,凭什么我们要错过”,这里用来说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情谊也颇为合适。如果阿米尔当时能勇敢站出来去为哈桑而斗争,那么就不会有后来这一切,他们也不会错过这一生,错过这“为你,千千万万遍”的纯净友谊。
在我看来,战争对于阿米尔来说是一种解脱与救赎。如果没有苏联的入侵,也许阿米尔日后的成长轨迹会类似于他的父亲,依靠日后长久的善行来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但我不能肯定的是他是否能像父亲把阿里留在身边一样把哈桑请回来,直觉上是不可能的,阿米尔无法面对自己的懦弱,在把他们之间友谊看的至高无上的哈桑被侮辱时自己的不作为,这其中固然有阿米尔年幼不懂事,受到种族歧视思想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家庭成长环境所带来怯懦,胆小,无主见。孩子的本性是纯洁而善良的,他们的童年世界无法在心灵的不安中度过,拒绝接受现实和否定自己不喜欢事物的阿米尔选择了用一个谎言来遮蔽这一切,就如“眼不见为净”一样,只要能不看见哈桑他就可以装作永远不知道那件事,依靠岁月流逝而淡化这些记忆。可当我们纯真美好的心灵在留下一道污渍后真的有那么容易清除么?战争给了阿米尔机会,抛去过去所有重新开始生活,选择性的遗忘过去,遗忘过去犯下的错误。但是当那句,“回来吧,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人性中那些柔软善良的东西促使阿米尔面对过去,他也知道,如果再一次的选择忘记,他将带着心灵的不安度过余生,而这种悔恨是无法消除的。而且这世界上并非每一个人都能有机会去弥补消除遗留下的悔恨。很多时候当我们意识到那是我错了,然而一切都已经过去了,所有的都已经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带着遗憾生活下去。可能是那些种种的考量,这使阿米尔决定回到家乡,承担起那些他欠缺的责任。
再一次回到家乡,阿米尔也从拉辛汗那里知道了哈桑许多事情,哈桑自愿看家却被杀害;哈桑的儿子被抓走;哈桑为给自己写信而认字。这一切都与哈桑有关,而这是阿米尔最不敢面对的人,关于他的一切阿米尔都不愿意听,甚至他也出现了反悔的念头,而当他知道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后,才开始真正的面对这一切,谎言不再具有欺骗自我的力量,回想起童年的一切,与他经历的不是他的仆人,而且具有相同血脉的亲兄弟,他有责任去做他应做的事情,为了哈桑。阿米尔在这段谈话中的变化……我想可以用人之常情来理解,亲情的力量是巨大的,世间大多数的亲情也是重于友情的,但这这转变中也衬托出哈桑对他超越亲情的友谊高尚与纯洁。
最后的结局也是比较完满的,阿米尔成功的带回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并且最终在一次放风筝的游玩中唤醒孩子的天性,阿米尔也获得了心灵的救赎。在结尾处有一点让人印象颇深,在面对他的爱护自己声誉的岳父质问时,阿米尔打消了妻子的顾虑,说出了这个事实,哈桑是父亲的私生子,而索拉博是自己侄子。也许在说出,或者说还没说出这些话时,阿米尔已经真正成长了,敢于不畏惧一切,,打破那些人为划定的界限,准备承担起自己应该背负的责任,努力做一个真实的人。
也许是最近看的关于成长的文章比较多,所以把这本书也看成了关于作者成长的历程,我想,被生活,被经历定义的我们是有机会也有力量去挣脱去改变的,当然,如果我们没有跳出来,我们可以做的是去理解,至少是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