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今天的学习,我的最大收获是对“倾听、串联、反刍”这三个学习共同体课堂的标配词有了新的认识。
(一)关于倾听
我对该词原来的理解是:师生,生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专注地听的关系。我们也把“如何听”梳理成几点可供学生操作口诀:
看对方,听完整;边点头,边微笑;听不明,虚心问;我说你听静悄悄。
实践中,我努力这么倾听着,也引导着学生这么倾听。“倾听”就是这样一种互相尊重相互听的课堂行为。
今天的读书活动中,我再次认真读了《教师的挑战》,赫然发现“倾听”更丰富的内涵:
1、P33:把建立互相倾听关系作为教学创造的根本。
2、P34:为什么能够在课堂培育倾听关系?…教学创造的七成与教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息息相关。
3、P38:教师要像采撷珠宝一样珍视每一个儿童的发言;站在发言儿童的斜侧面,老师是作为儿童的代表来倾听每一个人的发言的;老师与每一个发言儿童的距离并不相同,对需要帮助的儿童,就站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对那些已经习惯发言的儿童则稍微拉开一点距离,教师要成为这样一个出色的倾听者,就要与儿童建立密切关系。
在陈静静博士《以“倾听”为核心的教育生态重构》一文中又看到这么一段文字:……提议教师教师将“倾听”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工作来展开,并将教师的“倾听”细化为“倾听—串联—反刍”三个阶段,从而重构课堂的活动系统。
恍然大悟的是:原来,倾听、串联、反刍在学共体中不是并列关系,“倾听”是核心,是另两种学习行为得以展开的基石。难怪该词成为各学共体专家讲座、交流中的高频词。
今天在林莘老师的课堂上,我又见证了该词的魅力。
片段:
我们一起来交流,要很认真地听,听听:有很妙的地方吗?有我意想不到的地方吗?每位孩子的发言,我不评价,你们自己听,自己想(刚才的问题)。
每组一位孩子发言,老师在大书报上圈划着。
一个女孩发言,话筒没传到她手上,声音非常轻。林老师:哇,你说得很棒,大家听得也很棒哦——她讲得轻,大家很安静地听着(竖拇指)。为让更多人听到你的感受,能不能再大声地说一次?(女孩又说了一次,林老师根据发言在大书报上圈划后说:谢谢你,很棒。)
——就攫取这么一个小片段,“倾听”一词中的“尊重、珍视、接纳、交响”等内涵倾泻而出。我的课堂观察焦点学生正是这个说话轻轻的女孩,她自入座起便是一脸木木然,那表情让我想起“待宰的羔羊”。的确,都放假了还要回校上课是件郁闷的事;那么多人围在边上虎视眈眈地看着“我”学更是郁闷!林老师轻轻柔柔的语言,站在侧边倾听的姿态,将每一位发言者的关键词都认真地圈划在大书报上……倾听中,安全、润泽的学习氛围自然而然地生成着。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那女孩的表情越来越生动,居然在第三挑战阶段高举手要求发言。(可惜,当她高举着手时,老师说:大家不要举手,你就在座上坐着说。一个说过另一个接着说,不用举手。女孩可能缺少那么股自动发言的勇气,手放下后没有主动发表观点。但她在听,一边听同伴发言一边在课文纸上补写着感受。)
原来,以倾听为核心的课堂当真可以让每一位学习者渐进式地感受学习是多么的愉悦!“倾听”不仅仅是互相认真地听,更是尊重,悦纳,学习力的提升,精神的共鸣。(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