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1年的古巴,美国作家海明威写就了一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并且在1943年获得了美国的普利策奖,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声名大噪。
《老人与海》主要讲述了老人独自出海去远海捕获到一条大马林鱼并在运送自己的战利品途中与鲨鱼决斗,最终避免不了战利品被鲨鱼吃光的命运,老人也因此解脱得以顺利返航。全书带有浓浓的孤独的悲剧意味。
我知道海明威的时候是在中学的课本里,有学到《老人与海》小说的部分篇章,当时就觉得老人好厉害,一个那么老的人可以捕获到18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同时凭借一己之力在没有武器没有助手的情况下与一大群凶狠的鲨鱼对抗。也对他说的“与它们斗到死”感到敬佩。
时隔多年,大学毕业一年多之后偶然的机会又来看《老人与海》,此时我的心境与当年中学时的心境完全不一样了,在一个人经过了漫长的求学之路之后再在巨大的压力下前往陌生的城市求职,我也有种与老人类似的心境——孤独。在这样的心境下看海明威的书,我觉得我很理解老人的行为以及他内心的独白,在老人的身上也瞥见了自己的影子,老人真是坚强啊,我与他比起来,我多么害怕死亡。甚至在担忧老去的速度要快于自己成长的速度。
我担心老去的那一天还有什么可以留下,也许除了孤独、病痛,什么也没有。我因此恐惧了好长一段时间,不仅害怕自己老去,更害怕亲人的老去,以后的路该怎么走,迷茫到极点。直到老人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种生命的哲学!
老人勇敢的一个人闯进无垠的大海,没有人迹,但是他不悲观,他曾经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那么可以来到大海碰一碰运气,说不定时来运转,捕到很多鱼,那么又有什么可悲观的呢?
哪怕他穿着破旧的衣服,船帆也是补丁补的一层又一层,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还能用,虽然他很老,皱纹多的不能再多了,但是那又怎么样呢,他浑身充满力气,眼睛炯炯有神,还可以很容易的看到游离在海平面的鱼,他骄傲,从不服输,就像他梦中的狮子,他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渔夫,更是一位铁铮铮的硬汉!
在八十四天里,老人没有捕到一条鱼,在前四十天里,有一个男孩跟在他身边,父母看到他连续这么久没捕获到鱼,因而不让男孩跟着老人捕鱼了。老人与男孩的感情非常好,每一次老人空着渔船回来的时候,男孩心里都特别难受,他甘愿为老人做一切事情,男孩成为了老人的非常重要的精神寄托。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获到鱼,一般人没有耐力很快就会放弃,之所以我们很快放弃,不仅是现实,更是周围人的眼光,虽然小说中没有明确写出这些周围人的一些细节,但是我们可以很容易想象的到老人所处的糟糕状况,要知道就连他最重要的精神寄托,那位男孩都无奈不与他一同捕鱼,老人心里多多少少都不是滋味的,作者在开头就这样写,为老人出海埋下了伏笔。
老人出海,不为别的,单单是为了争一口气,他不能让周围人以为他失败了,他得证明他没有失败,他不服输,哪怕确确实实他八十四天没捕到鱼。他将自己定义为硬汉,那么硬汉怎么能被打败呢,宁愿被毁灭也不能被打败!
他终于出海了,他觉得他可以为自己扳回一局了。老人丰富的航海经验和捕鱼经历给他帮了许多忙,他可以不看指南针就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他可以很顺利的利用鱼饵诱惑到鱼,尤其是大鱼。他的目标是大鱼。
我觉得作者把老人这样一个硬汉渔夫形象刻画的非常的饱满,如此漫长的三天三夜,在常人看来得呆在三天三夜寒冷的无人的大海上,是相当需要意志力的,而老人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意志力,除了他自身的意志力以外,也许正是他想向周围人证明他确确实实能够钓到鱼而且是大鱼这样一种强有力的信念,去迫使他排除一切外在因素,专注于自身,从而最终捕获到大鱼。
其实人很容易变成周围人也就是旁观者的角色,给当事人贴标签,而我们也很容易变成当事人,一旦被这样贴标签,贴这样失败者的标签时,我们会奋起反抗,会不服输。不管是多么糟糕懦弱的人,在起初他都多多少少会有这样的反应,而老人之所以是硬汉,是因为他将他的这股反抗的劲儿持续到底,不认输,因而也就成了大多数人的楷模。人有弱点有优点,所以老人是一个了不起的活生生的人,我们会觉得很亲切,他也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面对质疑,会有这样的反应。作者刻画人性可谓是入木三分。
除此之外,老人还有一个我们大多数人缺少的豁达,你可以说他是孤独的,虽然他自己也这么认为,但其实他也不完全是孤独的。他热爱大海,大海是他的朋友;他热爱海风,海风是他的朋友;他热爱飞鱼,飞鱼是他的朋友;他热爱海燕鸥,海燕鸥是他的朋友。你看看,在一片孤独的海洋,他有这么多朋友,大自然就是他的朋友,他的心是如此的开阔,他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那么平静柔软,包容万物。在这些朋友的陪伴下,其实他并不孤独。
紧接着在他在无聊而漫长的钓鱼时光中,我们可以看到老人的大量心里独白,面对困难,他一直鼓励自己,当他察觉到鱼上钩的时候,他胸有成竹,他很自信,当他以为很快就能够钓上鱼的时候,那鱼竟然拖着船走了好长一段时间,老人并不气馁,他说鱼儿我跟你耗。他也不完全把鱼当作他的俘虏,他把鱼当作他的兄弟,他也因此产生愧疚感,产生一种当渔夫也许就是一种罪过,他不断的说服自己,鼓励自己。终于这个鱼兄弟华丽的落在了他的手里。
他把鱼绑在船边,由于鱼太大只,相当于另一条帆船,如此大的鱼,并且这鱼也一直在流血,在海洋中流出了一条血路,给鲨鱼可乘之机,如此新鲜的血腥味,鲨鱼前仆后继。老人也是拼尽自己的浑身指数,运用身边所有可以运用的“武器”,以一敌百,当然也是寡不敌众,老人没能保全他的鱼兄弟,只剩下鱼骨。他的意志力,他的聪明才智,我们都看在眼里,那么多凶狠的鲨鱼,就连死也不忘吞肉,多么贪婪。
在老人从无鱼到拥有鱼再到无鱼的过程中,我们不单单看他与鲨鱼搏斗的片段,我们可以从事件整体来看老人的心理路程,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去着重描写老人的独白,是有其独特用意的,不仅仅是丰富小说的情节,更是用此来表明些许作者的观念。而我觉得书中除了塑造坚强的意志力以外这个思想部分也是全书的亮点之一。
老人刚刚开始没有鱼的时候,他期待鱼儿上钩,在鱼儿上钩之后,他又心生罪恶感,在之后,鱼儿被鲨鱼吃的只剩下鱼骨的时候,其实他在鱼儿被吃的只剩三分之一的时候,他不在去看鱼儿了,同时,他觉得船变轻了,他获得了一种解脱。虽然作者只是简单的一笔带过,但在这里留白却寓意深刻,老人的思想其实得到了升华,他领悟到了一些事情。从无到有再到无,他也许明白了,得到的那一瞬间也就是在失去,无法长久占有,而失去也不是永恒,在失去的那一霎那也是在慢慢得到。
在最开始,老人没有鱼,在经过千辛万苦得来鱼之后,他心里是很沉重的,因为这是一颗血色炸弹,将会引来鲨鱼,因而他一直在害怕纠结,纠结什么呢?正是纠结失去鱼。那么为什么纠结失去鱼呢?其实这就跟开头伏笔有一定关系,假设鱼全被吃光了,那么合着这几天的努力白费,回到住处只会又被人嘲笑。其次,这是一条可以吃一整个冬天的大鱼,这相当于就是他的丰厚的财富啊,换了谁都得拼命保护自己的财产吧。分析到这里,老人似乎被绕进了一个自己的心结,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老人此时带有些守财的思维。
在后面,他拼命抵抗鲨鱼的攻击,但是他发现无论怎样拼命,无论他是如何杀了一条又一条鲨鱼,依然无法阻止鱼被蚕食,他无法守住他辛苦拼命得来的财富。当然任何人面对这样的事情都会沮丧,老人也是。他心里是不服输的,但还是发出了那句呐喊: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但是,最后,在鱼被蚕食得不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他再也不去看鱼兄弟了,也不去管鲨鱼了,为何发生这样的转变呢?
在经历如此长时间的殊死斗争,他在其中差点连命都要保不住的时候,鱼作为身为之物,得到又有什么意义呢。向周围人证明他是成功的,又有什么意义呢?他觉得命还在一切都还有希望,活着就是一种胜利,他没有失败。他决定不再去证明什么,享受当下就是最成功的生活。
他还感到,越是拼命得到越是快速失去,为什么我要纠结于得到呢?为什么要纠结于鱼的占有呢?他的心结打开了。他不再担心受怕,觉得无比轻松。虽然得到了物质上的鱼,却在精神上饱受鲨鱼来临的折磨,所以得到亦是失去,而虽然失去了物质鱼,却得到了精神上的安宁,从此不在担心受怕。
他由此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以及得到与失去的平衡关系。
而我也被老人的精神境界所感染,他拥有如此开阔的内心,如此坦然的生命哲学,我觉得我也应该如此,不服输,不执着于得到与失去,不再迷茫于人之于死亡的结局,享受生命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