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号上午,据知情人士称,文化绿城小学五年级学生没写作业班长撤了,从20楼纵身跳下。
同一学校的家长称,第二天,孩子的母亲也跳楼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关于小学生跳楼事件的诱因,讨论的矛头又一次对准了——老师。对于跳楼事件中的老师几乎是一边倒的恶语相加、骂老师给学生的压力大,不顾及学生感受、没人性等等。
刚刚过去的教师节,老师又一次被置于风口浪尖上,任广大吃瓜群众口诛笔伐。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于是,我们习惯把责任推给别人来承担,而很少内省。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这是教育最大的谎言之一。“美国最佳教师”之誉的雷夫•艾斯奎斯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他说:“我不认为我能教好所有的学生。我们应当努力去教好每个学生,但有些学生是教不好的,就像大夫拯救不了每个人的生命一样。我的职责是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挽救自己的灵魂。”
就如《三国演义》中的亦师亦父的诸葛亮倾尽毕生心血,也难以让扶起懦弱无能、经不起抬举、有负厚望的阿斗。
社会对于老师给予神明般的口头崇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奈何却经不起任微风细澜,稍有不慎,老师就成了千夫所指,被打入万丈深渊,永世不得超生。
农民不用为农业转型变革负责,工人不需为工业革命的领跑,科学家不必为科技革命承担风险,而教师要为教育事业身先士卒、死而后已,这不奇怪吗?
社会的整体焦灼
集体焦虑的背景下,教师完全成了一个弱势群体。升学的压力,家长的期盼,整个班级的整体情况以及每个孩子的各自差异,都需要考量,稍有不慎,多年经营的好口碑就因一人一事变成了差评恶评。
然而,指责与发泄并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情绪是大众的,生活是自己的,与其浪费口舌唠叨埋怨,不如反省自身,查找问题。
前段时间一篇文章《牛蛙之殇》被炒的沸沸扬扬,孩子的压力、教育问题又一次一片争议。集体焦虑跃然纸上。
大众的情绪需要被排解,于是一些家长开始放松对孩子学习的敦促,但凡老师给孩子多布置一些作业,就被家长们形成围攻之势。
如果老师妥协了,进行傻瓜式的快乐教育,孩子们学业一落千丈,家长们确定不会骂老师没有责任心,不称职吗?
学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一遇到挫折就后退,甚至是以死相胁迫,这样的人生注定是可想而知的贫瘠。
更多的时候我们说爱,却不懂真正的爱是舍得放手,舍得让你爱的人去历劫:有困难敢闯,有苦要能吃,有挫折要愈挫愈勇。
我们要求的从来不是要孩子成为未来的英雄、精英,而是成为他自己希望并喜欢的自己,而在这条自我成长的路上,他/她必须要有的除了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健康的心智。
老师的现状
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落到了第四象限,社会的非议成度和收入的高度完全成反比,好尴尬啊。
说起灵魂的工程师,作为老师当中最平凡普通的一个,我就实在气不打一处来,灵魂这么高深的哲学话题,恐怕连上帝都没有办法给一个人雕塑灵魂,偏偏让寒窗苦读数十载的老师来建构,大概是想用大帽子把人压死。
蔡康永曾说过:“情怀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我对情怀两个字毛骨悚然,我并不相信高大上的东西。我认为情怀才是你要变得有情怀最大的阻碍。”
我想说,灵魂同样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这么高大上的东西足以阻止我去涉足灵魂的探寻。
老师的形象却始终是大众既定的标准:你是老师,要礼让谦和;你是老师,要有责任心、爱心还要有耐心;你是老师要为人师表;你是老师要带头示范。。。。
大家似乎忘记了所有的老师其实只不过是一介凡夫俗子,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米面油盐的家庭生活;他们也为人父母,也有着为家庭生计发愁、孩子教育问题头疼的那一刻。
一个小学任教的朋友说,她生孩子了是断不敢发朋友圈的,因为学校里曾经有一个同事生孩子后发了朋友圈,被家长举报有暗示讨要红包之嫌。
从此后人人自危,发朋友圈之前要思虑再三,还是不发为妙。
据报道,有北京教委善意提醒教师,不要在微博和朋友圈晒暑假在全国各地的旅游照片,因为这容易引起其他行业的不适和非议。比如有人会说,有那么多地方受灾,很多其他行业的人在酷暑下工作,教师竟然在高调张扬地游山玩水。
突然觉得作为教师,正常的休个寒暑假,感情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一个老师这样回复:"我们休寒暑假,你知道教育局教研室还有学校安排了多少培训和任务吗?再者说,如果要取消老师休假,可以啊,学生全体到校上课。十几年学校生活没有寒暑假,只要学生愿意,我们奉陪到底。自己学生时代眼巴巴地盼着寒暑假,到了放假,大鼻涕泡都乐出来了。长大了,一扭脸,指着老师骂凭什么拿着工资放假。做人不能这样子!”
很可笑,一个社会能允许商人炫富,能允许达官贵人在金字尖王国里纵横跋扈,但却不允许已经在经济上弱势的教师有时间出去走走。
关于教育
作为一个老师,很多人见了我便问:你们老师最懂教育,说说怎么教育孩子?
这话听起来绝对没毛病,我竟无言以对。突然感叹,家长们不经过培训直接上岗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教育是一个天大的议题,即便是孔孟二人,亦不能三言两语讲清楚。
我等寻常之辈也只是在书本中涉猎,向先人取经,在实践中探索,在生活中感悟,终其一生能在探寻的道路上有一点心得体会已属不易。
但教育从来都不应该由老师一力承担,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整体营造出的一种氛围,这其中的点点滴滴都足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轨迹。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给出了教育一个最动人的定义: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所以,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父母执着地栽培自己,永不放弃自我的提升,与孩子一起成长,长成自己欣赏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