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语文,究竟怎么教》
“走进作者”要适逢其时
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其具体的学习任务,都应该对学习起到一定的作用,都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几乎成了一种刻板的套路,“走近作者”这一环节大多数情况下都被安排在上课伊始。也有被当作“预习”内容让学生了解的。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接触具体的文本之前,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形成一些感性认识,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缺点也非常明显,因为教师所介绍的内容与即将学习内容的关联度往往很小,更何况在没有阅读文本之前,让学生去了解那些抽象的知识,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形成预期的效果。
一大堆文字,涉及作者的内容很多,再加上很多时候都是多媒体课件演示一闪而过,学生能有多少印象呢?而且我们介绍作者非常机械,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观愿望,与所要学习的文本的距离,学生会不会感兴趣。
何时“走近作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在文本学习的什么阶段需要什么样的内容,在什么时候介绍才对文本学习更有效果。把这些问题思考清楚了,教师在课堂上就会少做一些吃力而没有任何效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