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完一本朋友推荐的教育类书,由著名心理学家Alison Gopnik所著的《园丁与木匠》(《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书中对于父母的两个比喻我觉得尤为形象:在许多教养模式当中,有些父母会不自主地像一个木匠。
所谓木匠就是做什么事情都有一幅蓝图,他们会有目的性地去计划所要使用的材料,工具,工作的时效等,并按照自己的计划完成最终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精准与控制是他的朋友,而混乱与变异会成为他的敌人。木匠们的作品也成为可评判他们工作的一个标准,例如桌子是否牢固,椅子是否美观且实用。
而另一个更古老的比喻是,父母应该像园丁。园丁在工作中也需要用到各种专业知识以及不间断的辛勤劳动,为花园里的植物创造出一个良性的培育空间使其茁壮成长。不同于木工,花园中充满了不可控因素;鲜花容易招惹虫害,杂草永远除不尽,突降的冰霜把辛苦培养数月的幼苗给压弯。然而园艺最大的欢乐与胜利也是来自于花园逃离我们控制之后发生的事,像是枯树发出的新芽,墙角的不知名小草开出绚丽的花朵。
我时常会反思又有多少次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在花园里干着木匠的活。我们对孩子是否优秀的评判标准很大程度的取决于孩子的外层表现,如分数,名次,年薪等,这些都有很直接的衡量标准。然而越是外层往往越是容易被改变,越是内层越是难,如人的思维模式,品格,习惯等心理内核。内层是外层的驱动,外层是内层的体现。我们在育儿中要谨慎不要本末倒置,举个🌰:本应是外层为内层服务,通过学习过程来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但往往在过程中我们容易迷失而最后只求达到外层的速成。
成为园丁父母不代表对孩子放任自如,相反是更加勤奋的去照顾花(孩)园(子)的方方面面,面对新的挑战,学习新的知识,但也要做好心理准备一切可能并不会按照自己预期的那样的发展,而我们也要学会坦然接受这种或许惊喜或许惊吓的常态,毕竟生命的很多美好也在于它的不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