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北京已经三个月了,我仍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与想要什么,和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样,我们都被卷入了一场风雨之中。被雨水迷了眼睛,出不去,也看不清。
别人对我的印象始终是正能量满满。其实我最近负能量挺多的,主要来源于与人交流时受的气。
与人交流是最难的,你得不停的解码译码。甚至肢体上的,眼神上的轻微误差都有可能导致你被误解或者你误解别人。更何况,还有那么多自我为是、颐指气使的人。
好友宽慰我。口舌之争,随他去吧。反正你追求的又不是这个。
我隔着屏幕亲了他一口。
所以我一直不排斥别人用眼高手低来形容年轻人。因为思想和物质的不同一性,总会导致一些青年被误解,别人看不到你的精神世界,你又做不到他心目中的你该有的样子。于是这个标签就死死的贴在了你身上。
别抠它,越抠越难看。
前几日在咖啡店里读了几页朱光潜的《谈美》。书中说:国人的弊病就是“类我类我”,读书的看不惯革命的,革命的看不起读书的。于是革命者就非要辱骂读书人,而读书人也定要抨击革命者。其实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救国。
对此,我也十分欣赏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的态度,他说:我喜欢独处。一是怕我觉得别人无聊,二是怕别人觉得我更无聊。
老周看的很透彻。
因为总有人用更精妙的话语试图证明道理全在他那一边,而我又不善言辞,所以干脆什么都不说。点头不迭,用表情向他认输:您是爷,您是老大,您说什么都对。
既然和他交流得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呢。不如找个地方独处,自己和自己对话来的爽些。而且作为文明人,能用笔写的,就尽量不用嘴说。
这个世界太多元了。“类我”的结局一定是走向毁灭。
就像少部分人不读书,却总希望全天下的人都不读书。而与此如出一辙的行为是,你喜欢读哪本书,就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喜欢那本书。说一个不字都不行。世界真的如此了,你还能活下去吗?
所以我很理解同龄人的选择,有的选择国考,有的选择啃老,有的选择待业,有的选择流浪。有的选择做大理文青,有的选择做京漂少年。
我坚信每个成熟的年轻人都有对自己所面临的处境做出选择的自主性,所以不必在意别人的目光,也不必对别人评头论足。越是对自己感到不安的,当看到不同的选择时,越会觉得对方是异类。
况且,根据我的经验。不管怎么选择都会是最错的那一个。不管你是大理文青还是京漂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