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个女人年近50岁,家里住着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女儿。
在她家,有着数量惊人的餐具,把整个橱柜塞得满满当当的。
正因如此,女人每天做饭时都很焦躁。
在她家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每套餐具都是五人份的,要知道,她家里只有四口人啊。
原来另外一个餐具是给她的母亲做备份。
而她的母亲并未跟他们住在一起,一年可能就过来住一次或者两次,几天时间。
有人问她,你为什么不把备份的那些收起来节约空间呢,你母亲过来了,你再拿一份给她不迟啊。
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她的内心充满了对母亲的恐慌。
在她小时候,母亲总是板着脸,对她很严厉。
她害怕母亲过来住时,看到自己用的是跟大家不同的餐具,而介意被区别对待。
在母亲面前,她一直希望自己被认可。
有句话说,看不到的世界中存在的混乱,一定会在看得到的世界中体现出来。
那么,总是为不常见面的母亲准备跟天天见面的家人一样的餐具意味着,母亲一直在她的心里住着。
即使她已经离开原生家庭30年了,她依然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下。
02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任何人都无法逃避这一点。
要怎么改变自己的性格,我认为首选还是应该修复与原生家庭的关系,解铃还须系铃人。
怎么做呢?这里有几个观点我认为很重要。
第一步,放弃对母亲的情感需求,断舍离对母亲的期待
这里注意的是,放弃并不是对父母不管不顾,而是认可母亲的人生,包容她的想法。
被断舍离的不是母亲,而是“对母亲的期待”。
母亲是母亲,她有她的人生。我是我,我有我的人生。
母亲的人生和随之而来的各种人生客体,都是她自己一步一步筛选抉择之后的结果,要应对这个结果的是母亲,不是我。对我来说,也是一样的。
因此,首先,你要将你自己和母亲作为两个单独的个体分开来看。
不能让父母将期待强加于我们,也不能将期待强加于父母。
第二步,告诉父母你的感受,改变与他们的关系属性
告诉父母你是怎么想的,你的情感需求。
如果你觉得与父母相处不太舒适,那么减少回父母家的频率,改变自己的生活周期。
我们需要通过分化,实现自我修正。
当你下决心改变与家人的相处模式后,你的家人可能会不适应。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做出三段式反应:攻击和批判;诱导和规劝;威胁和警告。
对于这些反应,我们在下决心做出改变之前,必须提前预料并找到应对方法。
03
日本著名的断舍离专家山下英子跟年迈的母亲有一段激烈的争吵。
她自己是赫赫有名的收纳大师,而母亲的房间一团糟,她想要帮助她收拾屋子。
母亲并不领情。说她“净干些多余的事”、“我不想听你指手画脚”。
持续一段时间后,她意识到,其实她是在用断舍离的方式,争夺与母亲的控制权。
潜意识里,她想让母亲给她道歉,想让母亲表扬她。
她说自己小时候没什么存在感。相比于既聪明又好看的姐姐,她一直是不值一提的“拿不出手的孩子”。即使结婚生子了,在母亲内心依然认为她不是一个独立的人。
正是因为从小没有被独立地对待,她对母亲其实有一种潜意识的愤怒,促使她做出了强行帮母亲改变生活方式的决定。
当她意识到这一点后,她改变了与母亲相处的方式。
她承认了母亲“就是这样的人”,承认父母跟自己过着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后来她与母亲的亲情更好了。
一个成年人真正成熟的标志,就是可以平和地思考,应该可以从父母那里继承什么,以及不应该从父母那里继承什么。
王尔德说,孩子最初爱他们的父母,等大一些他们评判他们的父母,然后有些时候,他们原谅父母。
人生终有一天,我们会学会,与不完美的父母和解。
参考文献:《超越原生家庭》——罗纳德·理查德、《家庭断舍离》——山下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