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怪的家
炎炎夏日,见到绿皮红壤的西瓜难免动心,就像在一所理工大学看到美女一样,总想勾搭勾搭,便顺手掏掏腰包,买一个大西瓜回家。
说起西瓜,不禁的想起一个故事:夫妻二人总是吵架,年长的不知谁对谁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于是公公买了一个西瓜,给他们一人一半,但条件是吃不完的就给对方吃。
这个故事的结果暂且不提,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吃?
答案肯定五花八门,当然也有那种非常投机取巧的回答方式,对于这种人我只能说,你好“聪明”。
事实上,这个故事的结果很简单,丈夫拿起西瓜就是一通乱吃,坑坑洼洼的,留下的是瓜皮周围的浅红色,妻子在半个西瓜里吃了一半,留了一半。
这里我倒不是想表达说丈夫比较能吃,所以吃了个差不多,妻子胃口小,只能吃一半。这里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性格的使然。
人的性格有很多种,我不是心理咨询师,也不是精神病院的精神病医生,所以性格这个东西我只能浅尝辄止,动动皮毛罢了。
我喜欢听一个人讲述他的故事。讲述他生活的城市,讲述他生活的家庭。在遇到一个陌生人的时候,我会通过他的动作,他的说话表情,去分辨这个人内心的想法,这个人的性格。当然,这些都是为了能更好的与他相处。
说到这里,想必上面西瓜的故事我想表达的意思也就一目了然。答案很明显,吵架的关键点在于丈夫,就凭那半颗吃完的西瓜。丈夫考虑更多的是自己,妻子想的总是别人。两半吃剩的西瓜,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
有人说,现在的教育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与素质。
相信大多数的人对中国现有的教育方式除了喷还是喷,什么素质教育呀,什么应试制度的……总之,说起来,赞同现行教育方式的的人少之又少,这或许是有钱人的孩子都出国的原因吧。
可是,真的是这样么,是我们学校的教育制度出了大问题么?大家都在同一所学校上课,结局却五花八门。
有一句话: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九十年代的中国,在我生活的那个弹丸之地,没有便利的交通,缺少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所有的娱乐都来自于大自然,以及众多的兄弟姐妹,同龄伙伴。
当我读大学的时候,偶尔和大学室友谈论起儿时的回忆时,我想到最多的是几个小伙伴一起打打闹闹,调皮捣蛋。作为南方独生子的室友,给我的回答却是各种电玩游戏,动画动漫。当然,我的童年也有动画动漫,电玩游戏,但那不是主打,顶多算是童年的福利。因此,当我刚入大学时,我感觉,天啊,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我相差太大。那时候,我简单的将它归位地理位置的差异,但后来,我发现,这些差异更多来源于家庭的生活。
家庭是个伟大的组合。家的概念或许你不能精确的描述,不能很官方的去给出一个定义。字典里将家定义为:共同生活的地方。这个定义明显的缺少了几分温暖。字典里家的定义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房子。明显的,这个说不通。
共聚一室,其乐融融,那是家;一家人相隔千里,一个电话,几句寒暄,那是家;两个人从相知到相爱,哪怕住到下水道,那也是家。然而,同床异梦,尔虞我诈,那不是家;一个人飘零独居,抛儿弃女,那不是家。家,更多的是情感。
家的这份情感,而不是教育,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
我们从出生到牙牙学语,有了意识与学习的能力,这一段时间,和我们相处最多的是父母,是家的陪伴。三岁看小,七岁看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所以,多关注孩子吧,不然可能就是下一个乱吃西瓜的人了。
Curio-L
二〇一六年七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