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都爱反鸡汤,总能找到多种槽点去抱怨鸡汤文,但是不管有多少人反对,在微博和微信上,总有大把的鸡汤故事,而爱鸡汤的人还爱一种文字,那就是名人名言。
大家这么喜欢这些话,恐怕是相信这些话很有用吧,相信名言能给人激励或者指点。不过,天天读这些话对人的帮助究竟有多大,又有谁吃的准呢?对于此,我的朋友小汤可能是最有发言权的。
小汤中学的时候暗恋过一个女孩,在高考前表过白,不出意外地被拒绝。高考后,小汤去了外地的一本上学,而女孩儿成绩不好,走上了复读之路,故事就从这时候开始的。
虽然被拒绝,两个人在女孩儿复读那年还是保持着朋友的关系,来自电话两端的联系从未间断。男孩成绩稍好些,总是指导女孩儿学习,但不限于此。比如女孩儿和家里吵架了,他会帮忙开导宽慰,当女孩儿苦闷孤寂,他会静静陪她聊到凌晨。
因为怕再被拒绝,小汤即使百爪挠心,也没再表白。只有挂电话后的唏嘘,才提醒我们这些观众他还爱着电话那头的女孩儿。
随着高考的临近,两个人渐渐认清了一个问题:每天晚上的长聊,谈学习的时候越来越少,说琐事的情况越来越多,所谓的辅导已然成了学习的累赘。在无数次的犹豫与挣扎后,女孩还是先开了口,“等高考结束后再联系吧。”
虽然不情愿地答应了,小汤还是忧心忡忡,他害怕刚刚在女孩儿心中建立起来的好感,会在几个月后烟消云散。不过,小汤还是争取了一个权力,就是每天给女孩儿发一两条短信。
彼时,微博刚刚兴起,才上大学的小汤是早期的深度用户。微博上每天读到的名人警句,不时给予小汤启发,笃信语言力量的他相信这些文字也同样能激励女孩儿,所以每当读到精彩的语录,他就会短信给女孩儿。
寻找语录成了小汤固定的习惯,吃饭的间隙,课间的空闲,但凡能利用的琐碎时间都被他用来刷微博。为了完成每天的“任务”,他常常搜索到深夜。当发现了引人深思的只言片语,他便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到手机里面。为什么不用复制粘贴呢?因为他相信这样心更诚挚一些,自己也多少能记住一些。
小汤就这么一天天地发,直到高考结束后的一个礼拜,才悻悻地停止。高考结束了,女孩儿却没再联系他。小汤也只是从共同的朋友那里知道,女孩儿这次的成绩并不理想。
这段经历让小汤明白了两个道理:一、光靠天天读这些名言警句,对于成绩没多大用处;二、光靠嘴皮子还是追不到女孩子。
这么多年过去了,小汤早已把那个女孩儿和当初抄过的名言抛到脑后了。只不过,每次大家提到小汤多年来晚睡的习惯,我总是忍不住想起大一的时候,小汤蜷缩在宿舍漆黑的夜里,对着一两寸手机屏幕聚精会神的模样。
p.s:前几天微博上读到的一句话,好像让我认识到了某种真相:
“可置换警句包含的真理是片面的,而且经常要等到反读以后,才透露出真理来,它的两种陈述没有一个是真的:只因为它诙谐隽永,所以看起来似乎是真的。”《埃柯谈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