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心理雕刻大师,他将书中社会各阶层不同位置的人的性格,摆放的像棋盘中每个有精准位置和走法的棋子,对在不同环境和关系网络里人的神情和眼神吐露的情绪变化刻画的都不能用惟妙惟肖来形容。从微妙似无的虚伪,到隐藏却又明显的做作;从最木讷的真诚,到最圆滑的世故;从真挚且矛盾的爱,到无惧世俗却颇受争议的义无反顾;从对社会责任看似有规律可循的实践,到思考生命意义的虚无,托尔斯泰都极尽他细腻的笔触,把每一帧人物心理和情节都画在书中每一页上。
但不论书中有多少精准的心理剖析,有多么出众的对比写作技法,也不论书中有多少关于艺术和哲学的思考,关于当时俄国社会背景下新旧思想的冲突,关于世界背景下各国的革命起义浪潮,但最抓住我这个普通读者的当然还是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是彼得堡一位政府要员的妻子(他们有一个八岁的儿子,且她不爱他的丈夫),她在莫斯科火车站(她从彼得堡来莫斯科是为了劝嫂嫂多莉和有外遇的丈夫即安娜哥哥和好,意义深长的铺垫)与一位年轻军官弗龙斯基邂逅后不可救药的陷入相爱,而弗龙斯基在遇见美的摄人心魄的安娜前和一位娇艳单纯的公爵小姐基蒂有近乎亲密的恋人关系,基蒂为了他还拒绝了她一直抱有好感的列文的求婚。剧情的走向是,基蒂因为弗龙斯基的抛弃而嫁给了真爱列文,而安娜抛弃丈夫、儿子和弗龙斯基在一起,但最后弗龙斯基逐渐冷却对安娜的热情(但还是爱安娜的),安娜因为被社交圈的抛弃和世俗的恶意,心理敏感变得易怒善妒,导致二人互相不坦诚误会愈深,最终美丽高贵聪明的安娜选择卧轨自杀摆脱他人和她自己带来的痛苦。
在安娜刚刚出现的那几章节中,我不禁也为她倾倒,心神荡漾。她极尽优美的外形和高雅的风度让见过她的人无法移开眼睛,即便很寻常低调的衣服也能将她的美丽衬托的愈加明亮,她的神态姿势都美到恰到好处,她身上有着少女般的生机和蓬勃,眼神里尽是坦诚但有隐藏着复杂的崇高的诗意,比美丽单纯的基蒂更多了一份经时间锤炼后更加聪明且成熟的美。她自知她的魅力能轻而易举的为她带来对爱慕者的征服感,但她并不是放荡的女子,在高贵品质的约束下她收放从容。
她美则美矣,但同时她有着聪慧的头脑和练达的人情社交手腕,在恶俗且虚伪的俄国社交圈保持着难得的诚实,及与她美貌和地位不相上下的好名声。她凭着合宜的社交才能与每个社交团体保持着合适的距离和关系,得心应手且保持着高贵品质穿梭在各式五颜六色的嘴脸中。
在她遇见弗龙斯基前,她虽然不爱丈夫但保持着爱丈夫的习惯,更是将儿子谢廖沙视作所有爱的寄托。但是由于感情压抑的太久,一冲开堤坝就万劫不复的失去理智。
不善于欺骗的她无法忍受在丈夫面前伪装说谎,最终她对丈夫和盘托出她和弗龙斯基的关系。但是她丈夫为了不破坏他的名声和地位选择隐忍,只要保证她没有什么过分损害他名誉的举动(我觉得他丈夫自己不愿承认他是被伤害的弱者角色,不愿表达也不会表达自己因为妻子而产生的痛苦)。
但安娜的丈夫愈是采取宽容的姿态,安娜愈觉得煎熬。她无法忍受和弗龙斯基的偷偷摸摸,也无法面对自己对丈夫和儿子的愧疚。他的丈夫因为安娜坦荡的背叛产生了无法述说的巨大压力,后来滋生出了无可奈何的怨恨。
而在后来安娜生弗龙斯基的孩子差点死掉的时候,他哽咽着仍选择原谅安娜和弗龙斯基,并从有利于他深爱的妻子的立场出发,选择不和她离婚(根据俄国当时的法律出轨的妻子被丈夫离婚后是不能再婚的,这个阶段的安娜丈夫遵从安娜的意念),承担所有羞愧与压力。
越是坚强的外表,由于被伤害造成的心房的战栗,就越是应该被掩盖的毫无痕迹?
但是此时弗龙斯基因为对安娜丈夫的宽容感到羞愧,并意识到可能永远失去安娜,竟然为安娜开枪自杀,只是没有打中关键位置。所以,安娜在死里逃生后,被丈夫的宽容短暂浇灭的婚外情又炽热的燃烧起来,她在要求丈夫不离婚的情形下(因为离婚了她会失去儿子),在面对丈夫巨大而又无私的宽容下,安娜居然丢下丈夫、儿子,和弗龙斯基甜蜜的到国外去旅游去了(默默的觉得安娜的心有十个足球场那么大)。
矛盾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显现。偶尔的吵嘴和误会,及弗龙斯基日渐冷淡的感情(不是不爱安娜,只是觉得有束缚并不自由,且想追求爱情以外的东西),使得安娜敏感异常,加之安娜没有和丈夫离婚,这对于她和弗龙斯基的长远关系来说始终是跨不过去的槛,且对于只身在俄国照顾家庭又及其繁忙处理政务的丈夫不可言说的身心疲惫及羞辱,安娜不敢面对也不敢想。
后面的两人的关系就这样在频率渐高来回的拉锯战中被磨损的愈来愈不牢固,裂痕愈来愈大,耐心愈来愈少,两个人的昔日的深情消逝在每次争吵中。
尔后,安娜为了挽救两人的关系而要求丈夫离婚但遭拒绝,一切都岌岌可危,如暴风雨前的一切吹枯拉朽。
愈是无助愈是凶猛。她仍急于把弗龙斯基牢牢抓在手心,让他觉得窒息不自由;她疑心症经常发作,总觉得出门办事情的弗龙斯基对她不似往初,抑或是爱上了别人,一次次的吵闹和疑心将弗隆斯基的忍耐冷到到冰点。
所以,他在所有呵护主动退步的诚恳态度都用尽后,采取不理睬的计策,这便是悲剧的开始,催化了安娜所有拥堵找不到出路的绝望,将她推上了铁轨。
如果,安娜能保持理智,能一直保持她以往高贵沉静的姿态来应对她和弗龙斯基的感情,那一切是不是将会变得不一样?(我觉得这种案例适用于现代所有恋爱反面教材)
可能,从勇气的角度看待安娜的选择,会觉得,她热情真挚,果断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追求想爱的人,活得坦坦荡荡无羁无绊真实坦然,她选择做自己,这不应是一种崇高的生活态度吗?
她嫂嫂多莉就是一个和她截然相反的案例,她忍受着丈夫的出轨,在把青春和美丽无私奉献给丈夫和孩子后,落得人老珠黄进退两难,她丈夫外面风光挥霍金钱,多莉却在家拮据节流,穿有补丁的衣服,债台高筑。多莉起初是多么羡慕和尊敬安娜的勇敢和精神。
但在多莉体会过安娜和弗龙斯基豪华生活背后无奈的心理负担后,当她感慨自己憔悴不堪黄花瘦,而安娜却愈加美丽动人且貌似幸福无比后,她表示还是想回到让她操劳的但她爱的丈夫和调皮捣蛋的孩子们中间。因为她意识到,所谓追求自己真实的需要和自由时,往往伴随着不是能轻易承受的真正的捆绑——良心的谴责和无安全感带来的神经质。
安娜在这两点上表露无遗。
与安娜和弗龙斯基构成鲜明对比的另一对恋人是基蒂(因安娜被弗龙斯基“抛弃”的美丽姑娘)和列文。这两个人身上少了社交圈的迂回和虚伪,多了少见的明媚和坦诚。他们两个不像安娜和弗隆斯基那样互相不信任又猜忌的相处,也少了所谓的欲擒故纵有套路的手段,他们敞开的笑也敞开的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分的清清楚楚。
列文是一个“呆头呆脑”思想古怪又很喜欢思考的角色,他思考的很多东西(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我自己思考木讷的问题,有些我觉得难懂)反映出了他和基蒂会相对幸福的使然,及安娜会相对不幸的必然。
他喜欢思考生命的意义,他沉思日常生活的动机,但是他行事有分明的原则,该宽容的宽容,该不不包容的绝不退步。“但是除了明确的知道他必须做什么以外,列文同样也知道这一切他必须怎么做”。
安娜与弗隆斯基对于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就分的晦涩不明,他们因为相见恨晚的爱情无情的一次次伤害了安娜的丈夫和儿子,他们因为放荡不羁爱自由而刺伤了宽容的坚强。在后续的三个人关系的处理方式中,也瞻前顾后处理不当,互相不开诚布公。可能这是会爱又不懂得爱的表现吧。
而对于穿插在书中对于生命的意义的思考,托尔斯泰也藉着列文在这本书里做了大量有铺垫的进化。从地主阶级意识范畴思考,是应该努力顾全个人的利益还是应该重视帮助公共福利事业发展(列文初始的思想变化),地主阶级享受了作为贵族的特权是否应该应尽到做地主的义务(这种尽义务的手段在当时不一定都是对的,但觉得权利和责任共存很有道理),到关于善念的运用,“不但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没有意义,而且具有一种不可争辩的善的意义,而我是有权利把这种意义贯注到我的生活中去的。”
那是不是通过这些思考,托尔斯泰也在试着侧面辩证,在自由追求自己个人幸福与顾全他人利益、承担自己应背的责任和义务之间,哪种显得更高尚更加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