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 | 走遍中国系列 人神共居的地方 丙中洛
云南半年多来,去过的地方也挺多,除了昭通和德宏 之外算是跑遍了云南省其他的所有州和市,这边旅游算是全国来讲都比较成熟的了 ,所以之前去的每一个人地方的交通都比较方便 ,高铁大巴公交偶尔加一个滴滴一般都可以比较轻松到达,半年来走地还算顺利。
这次的丙中洛之行,算是彻彻底底体验了一把颠藏线。有进藏经验或者准备进藏的小伙伴都知道有一条沿着云南怒江进藏的丙察察线,从云南境内的怒江州开始沿江而上一路悬崖峭壁相伴,并时常有落石,遇上雨季极不好走,而丙中洛就是丙察察线上进藏必经的小镇。
之前在昆明和朋友老章吃饭时候无意间听他讲起之前去这条路,老章在云南三年熟知云南各大骑行的好线路,对于丙中洛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小镇,从他的言语间能听出,这才是重点,当时他和我说了很多,我只记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说这是个人神共居的地方,也是这句话,彻底激发了对这里的兴趣。
自昆明出发,走大理后再坐大巴进山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州府泸水,由于现在丙察察线全线开工修路在炸悬崖准备扩宽车道,夜间不能行车,不得不在泸水县上休整一晚。第二天一早买了一班最早的 车票,但是还是快出六库时候堵住了,直到下午1点才通,本来一天可以道贡山县城,却因为堵车只行进了120公里,晚上只能在福贡稍作停留次日再出发。
泸水六库镇怒江大峡谷的凤凰花
车子摇啊摇,第二天总算倒了两趟车后在下午6点到达丙中洛镇上。
丙中洛旧称“甲菖蒲桶”(藏语),意为怒江小康普。据说丙中洛普化寺隶属维西县康普喇嘛寺管辖,康普藏名为“菖蒲”,故丙中洛有怒江小康普之说。
镇上唯一的主街道
丙中洛原为怒族居住的地方,自清朝道光年间,藏传佛教由西藏喇嘛督拱几带进丙中洛并扎下根之后,藏族人从西藏、德钦、中甸等地陆续迁徙而来,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
丙中洛原名为“碧中”,藏语意为“藏族村”,当地怒族人称为“麻白克劳”,傈僳族从澜沧江流域和怒江下游迁徙到此处定居后,在原“碧中”的基础上加上“洛”的音,意为“箐”或“地方”之意,于是就从“碧中”演变为“碧纠洛”,最后衍化成现在的丙中洛。
丙中洛镇
隐匿在云深雾绕的仙境
村寨
在这里,逛了很多村寨,最有特点的要数当地屋顶,这边民居屋顶上的瓦片了。这边的瓦片全部取自于当地山里的片状岩石,算是非常有当地的民族特色的。
丙中洛镇是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三教并存的地方,一村有三种教堂,一家中有两种教徒的并不少见。
藏传佛教1490年传入丙中洛,曾在丙中洛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后逐渐衰落,现存主要寺庙是普化寺。
19世纪末,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任安守从康定取道盐井,抵西藏察隅县的察瓦龙地区传教,后进入怒江。重丁教堂前後花了十年时间,於1935年落成。
重丁天主教堂
基督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传教士莫尔斯传入的。
山间的基督教堂
援建的希望小学
贡山县政府
横跨在峡谷上的大桥
耕作的人们(这里的地都是牛耕的)
当然,丙中洛最多的就是各种桶,石门关过去没多远便是四季桶村,然后是雾里村,秋那桶、坎桶、扎拉桶……
雾里村名气挺大,其实就是怒江边的一个小村庄,几十栋小木屋散落在庄稼地里,这个季节和天气都不算好,但在春季和秋季,雾里村让无数游客着迷。
在镇子上住了4天,都在阿洛家住着,这是镇上的一家很有特色的青年旅舍,一般进藏的驴友都会选择这家,老板阿洛也是一个资深驴友,可惜去住的时候阿洛不在家。
掌柜安纳姐是藏族的,但是信奉天主教,入住的几日刚好重丁教堂里由教友组成的乐队在排练,所以连着看了二天晚上的店。
第三天还遇上了海南骑摩托进藏经过这里住下的小韦和小袁哥俩,还有丙察察线反过来骑摩托出来的陈哥,所以接下来的几天晚上热闹的很,唱歌,烧烤,尬酒,吹牛,大家一起拼餐,不亦乐乎。
和小韦小袁一起在桃花岛村摘桃子
这一次没有看到日出,也没有特意去看独龙族的纹面女(下次再去丙中洛也不知道她们还在不在),总归还是有一点遗憾的。
但住在云雾缭绕的山水之间,吸着最新鲜的氧气,却也惬意的很,至于前几日来的时候的堵车时候的心塞,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
彩云之南
微风吹来了花的清香
怒江之畔
愤怒的波涛嘶吼着
神秘的丙中洛
传说中的人神共居之地
以婀娜神秘之态
遥望着远方来客
翘首以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