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希腊神话有个西西弗斯。他是科林斯的建城者和国王,被惩罚每天把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推到山顶,然后眼看着这块巨石滚到山脚下面。西西弗斯永远而看似徒劳地与万有引力对抗着。
这则故事令人着迷的地方或许在于——它击中了集体潜意识中人类在命运枷锁中挣扎的共鸣。
在严酷环境和渺小肉体的对比下,纵使人类中的佼佼者也感到举步维艰。因而,数学家、哲学家帕斯卡写下句子“人只是一只芦苇,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心理学家阿德勒则更加直白“人生来自卑”。
或许正是因为这脆弱和自卑,人们常常将成功归因于天赋,而不是努力。天赋是亚当得到上帝的灵犀一点,与众不同的礼物,卓然超群的注脚。将别人的成功归因于天赋,如此便可以将自己的失败轻描淡写而过;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天赋,因为努力是一把双刃剑,承认自己努力过却遭遇失败可能对自尊造成致命的打击。
卢瓦索是世界最知名的厨师,不仅开创了新式的法国菜肴配料,还是一名企业家。他拥有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其他几家位于巴黎的餐厅,出版多本烹饪书籍,还有自己的冷冻食品生产线。
卢瓦索的生活看起来完美,他却在2003年的《米其林指南》出版前选择了自杀。当时他在另一部指南中失掉了两分,评论界传言会在新的《米其林指南》中他的餐厅会被降级。不久后发布的《米其林指南》中他的餐厅仍然拥有三颗星,但是卢瓦索的生命之星却已经陨落,一个有天赋、创造力和美好未来的顶级大厨,就这样被一次想象中失败的击垮。
对相信成功来自天赋而非努力的人来说,一次失败便可以被解读为江郎才尽,成为刻在脸上的红字,甚至可以杀了他。
(二)
好在,卢瓦索的思维模式只是我们思维模式中的一部分。这种思维模式被称为“固定型思维”,持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才智和天赋是无法提高的,而成功只是证明了自己的聪明和天赋。
与之相反的是“成长型思维”,持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才智和能力是可以不断学习和发展的,成功需要你学习新知识、突破固有自我、发展自己的才能。
你可能觉得在自己身上两种思维模式都存在?是的,两种思维模式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同一个人可能认为自己的数学能力是固定的,但体育能力是可以发展的。或者自己的性格是固定的,但智力是可以发展的。
(三)
我曾经认为身体素质是天生的,长大后能成为运动员和健美先生的都从小热爱运动、人高马壮。直到读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传记,插图照片中的三岛由纪夫拥有一身武士般健美的肌肉。三岛由纪夫自幼孱弱,其代表作《金阁寺》主角对肉体的自卑正是其内心的映照。直到30岁时三岛因为追求希腊式肉体美,认为强大的肌肉形态,不仅仅是西方人的专利,东方人同样可以拥有好的身体状态,开始改造自己的肉体。
三岛由纪夫改造自我的壮举是我无意中的发现,直到读了《终身成长》,我才恍然大悟这就是成长型思维的体现。
仅就竭尽所能改造环境和肉体来说,很多人在三岛由纪夫面前该要自惭形秽。常常有人认为自己处境的不遂顺是因为周围环境不好、家庭背景普通、工作学习太难。与其抱怨不如反躬自问,在不变的环境下你是否已经努力到了极致。
面对别人的成就,你在见贤思齐还是心怀嫉妒;面对能力的不足,你是脚踏实地还是总找捷径;面对不幸失败,你是看到改善的契机,还是怨天尤人;面对学习的差距,你是调整策略还是自暴自弃?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其著作《终身成长》(Mindset:TheNewPsychologyofSuccess)从心理学角度阐释了两种思维模式的不同及成因。更重要的是,德韦克的研究表明思维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因而“自身思维模式的重新塑造”及“将思维模式应用在教育领域”两个议题显得更加吸引人。书中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给出可操作的建议,其研究成果也已经应用到企业管理、教育育儿等领域。
(四)
曾有人调侃,学者中最会写畅销书的当属心理学家。《终身成长》 在大陆已三次再版,虽然每次都会起一个符合当时流行风格的有些心灵鸡汤的名字,但却是一本不折不扣基于实证研究的严谨著作。德韦克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她近四十年研究之书孕育的果实,浑然天成、甘甜可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理论。在被关在笼中的狗不断遭遇电击后,即使笼门大开,听到电机信号狗已经不再逃跑而是不等电击就开始倒地呻吟颤抖。在儿童和成人身上,习得性无助同样存在。
德韦克学术生涯的早期,便专注于研究习得性无助和归因的关系。对于如何改善习得性无助儿童的学习表现,当时临床心理学的两大主流学派有着不同主张。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学家强调让儿童体验到更多成功经验,这样他们就在不断做对题目中重拾自尊。而认知学派的心理学则强调重建积极认知,包括转变儿童对成绩的归因。德韦克当时研究对比两种疗法的效果,并证明调整归因会给人带来更持久的转变。
比起习得性无助的枷锁,更隐形却波及广泛的是普通人给自己心灵套上的枷锁。文化环境确实存在偏见,但真正的枷锁并非外来的偏见,而是对偏见的认同和内化;生存环境和阶层固然难以逾越,但真正的枷锁并非僵化的阶层,而是局促的视野和想象力;基因和生理的确存在差异,但真正的枷锁并非大同小异的肉身,而是思维模式决定的行为方式、努力程度、抗挫能力。
20世纪80年代之后, 德韦克更多开始关注目标、动机、成就与人格,这和她早期的研究是一脉相承的。这个时期她对心理学界的贡献是提出了“成就目标理论”和“内隐理念理论”,而后者就是本书所说的“思维模式(mindset)”的前身。
鉴于德韦克对心理学的杰出贡献,2003 年,她成为美国文理学院院士;2010 年, 荣获桑代克职业成就奖;2011 年,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2012 年,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五)
帕斯卡从小体弱、3岁丧母,或许正是这些经历使他早早感悟到生命的脆弱。因12岁就可以独立证明欧几里得定理,帕斯卡也被很多人视为天才。但天才的另一面是,他因过度劳累而疾病缠身,病休期间还在坚持工作、撰写论文。不要忘了,他的名言还有后半句——“但人是一只会思想的芦苇。”
阿德勒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5岁时险些因肺炎丧生。中学时数学成绩极差,被老师劝说不如干脆回家做鞋匠,在这件事的刺激和父亲的鼓励下,阿德勒很快成为了数学课上优等生。在他的学说中,比“人生来自卑”更重要的是——“自卑是人类处境得以改善的动力之源。”
最后,让我们回头再看看西西弗斯的故事。在存在主义大师加缪看来,西西弗斯是一个英雄,他甚至是快乐的。西西弗斯在不可阻挡的命运面前没有放弃挣扎和思考,因而他已掌控自己的命运。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人类的生命很脆弱,能力也很有限,但作为已知的唯一智慧物种,人类拥有通过改变自身从而改变世界的自由意志。
这就是我们存在的理由。
参考资料:
[1]彭芹芳,李晓文.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及其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3):409~415
[2]李抗,杨文登.从归因疗法到内隐理念:德韦克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及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4): 621–631
[3]李凤珍.自我价值论:激发学习动机的新视角(J).江西教育科研,2007(8):18-20
[4]单丽敏.培养成长型思维《上海教育》(J),2017(14):28-30
[5]吴艳茹,郭蕾.成长型思维:“互联网+”时代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 基础教育版),2017(1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