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写作者,在看《无问西东》这样的片子之前,心一定是怦怦跳的。
百年历史,三代青春,个人命运与时代跌宕的应和。知识、精神、内心的追求、人性的拷问……这些大词重叠在一起,又和青春的动人情感交融在一起,就此缓缓展开一幅浪漫长卷,或浅吟低唱,或荡气回肠,都令人期待。
而实际上这部片子的质量如何,业余的看片群众和专业的影评人士都已经做出了评价。两极分化的口碑也成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
我的感受是,如果用文学来打比方,《无问西东》更像是散文,而不像小说。有佳句,而无佳篇。
其中的个别台词和场景,还颇有些可惜——因为如果不这样呈现,原本可能更好一些。
影片的第一个故事,张震饰演的公司高管在竞标中失败,引咎辞职之后跳到了对手公司。前boss问他是否是故意落败好趁机跳槽,他似笑非笑地答了一句:你猜呢?
不止这一处,在影片后半部分,张震还说了一句“你猜呢”。很明显导演希望通过这句反问的重复出现,体现张震内心的不确定和纠结:他让别人猜,其实是让自己猜。
但这三个字本身带有的戏谑和轻佻意味,削弱了影片整体的沉思感。让观者觉得有些莫名,想笑,却又觉得笑得无意义。
陈楚生的那个故事中,选择了实科却擅长文科的年轻学子,一直找不到内心方向。有一天,他去听了泰戈尔在清华的演讲,看到站立在大师身边的前辈们:陈寅恪、林徽因、梁思成……他们是那样从容有范儿,因为有足够的智慧而不卑不亢。
这让陈楚生幡然醒悟:唯有找到自己真实的渴望和目标,才能在这个动荡的世界里活得足够淡然。
这时候他与一位前辈目光交汇,彼此都略略颔首。
我却以为,这相互的颔首致意,实在有点多余。
此时镜头已经给到两个人的面部特写:年轻人若有所悟的眼神、前辈大师满含温情的鼓励,已经尽在不言中。配合画外音中的泰戈尔声音,这一幕情景想传达出来的“顿悟”呼之欲出。但画蛇添足地加上“颔首”的动作,将画面的留白破坏殆尽,一下子把“隐隐的感悟”坐实成了“老师,我明白了!”
境界相去甚远矣。
王力宏的故事是片中赚尽热泪的部分。一边是帅气的他驾驶战机冲向天空,哪怕违反规定也要尽量将食物罐头带给孩子们;另一边是大雨滂沱之中,孩子们和牧师奄奄一息地缩在山洞里,苦捱时光。
只见牧师神情一振,忽然对孩子们说:我们一起来唱歌吧!
饿得脸青面黑的孩子一个接一个,用天籁般的童声唱起了歌。歌声穿透风雨,像阳光和希望闪烁在人间。
“以乐写悲”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最经典的例子比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鲁迅先生的《祝福》结尾:“……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无论是正话反说、还是有意的讽刺,用美好的情境来写悲剧,在情感上给人的感染力是十足的。
《无问西东》中的孩子唱歌这一幕,清亮的歌声从饥寒交迫的孩子们口中飘出,那么纯洁美好,充满期望。仿佛只要有信仰和信念在,即使生命消逝,爱与善意也可以长存。
这原本是极其动人的一幕。坏就坏在那句“我们一起来唱歌吧!”
这样一句带着祈使、号召意味的话语,让唱歌变成了一件特别刻意的事。歌声响起,应当是从心而发,又或是受身边人的感染,用歌声来对抗饥寒。但不管怎样,都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响应谁的号召、甚至服从谁的命令。
命令一起,诗意全无,似乎也被大雨冲刷干净。
而最让我扼腕的,是黄晓明对章子怡的催泪告白。
历经误会与暴力伤害,被毁容后心如死灰的章子怡,跟随黄晓明回到他的老家。在那个寂静乡村、燃着一灯如豆的小屋内,她蒙着纱巾绝望地说:我感觉自己像在黑暗里一点点往下掉……
心如刀割的黄晓明,果敢而坚定地告白说:
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
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你掉得有多深,
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
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时候把我推开……
二人的表演在这里非常自然:隐忍、压抑而又激情澎湃。章子怡数度转身逃避,都被黄晓明追上、拥抱,轻轻擦泪,勇敢承诺……
来自爱人的承诺,就是黑暗里的一点光。明明浸透了心酸,依然能温暖至深。
“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时候把我推开。”在看电影之前我就已经看过这句台词了,还是被它所蕴含的爱与卑微深深打动。
但千不该万不该,黄晓明在那番告白的末尾,又重复了那句话:就怕你掉的时候把我推开。
好像生怕观众听不懂其中真意一样。
文学艺术,为什么会花那么多心思去雕琢形式、去融入内涵,去创造各种花样百出的效果?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为了在审美上造成“间离化”。唯有如此,才能让人花功夫去领会,进而从中感受到乐趣、品尝到回味。
而《无问西东》的多处“用力过猛”,就是怕太多人不领会。
不领会就不领会,何必硬要多言,生生破坏意境?
你都已经选择了这样的题材、这样的表现方式,却又要自以为是地去“迎合”市场,塞进去这些令人惋惜的多余笔墨……
又是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