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牌《浣溪沙》填词规则
1、《浣溪沙》是所谓“双调(diào)词牌”,也就是分成上阕和下阕两部分。
2、它的上阕是三句,下阕也是三句。
3、上阕的三句里边,每一句都是一个语意完整的句子,最后一个字必须是韵脚。
4、下阕的三句里边,前两句是对仗关系,第一句一定不能押韵。
二、秦观《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三、分析
1、上阕: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2、三句里边,每一句都是一个语意完整的句子,最后一个字“楼”、“秋”、“幽”押韵。
3、下阕:“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对仗关系。
4、第一句最后一个字“梦”和下面两句的“愁”、“钩”不押韵。
四、赏析
1、译文(源自百度)
带着一丝寒意,独自登上小楼,清晨的阴凉,令人厌烦,仿佛已是深秋。回望画屏,淡淡烟雾,潺潺流水,意境幽幽。
窗外,花儿自由自在地轻轻飞舞,恰似梦境,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漫无边际地飘洒着,就像愁绪飞扬。再看那缀着珠宝的帘子正随意悬挂在小小银钩之上。
2、上阕三句,只写了一个上楼的动作;下阕三句,只写了从楼上窗口望出去的一点点寻常风景。如果我们把这首词拍成一部视频短片,画面上无非是一个人上了小楼,望向窗外,剧情就此结束。
3、我们连这个人的相貌、衣着甚至性别,都无法看清。但是,只要整首词读下来,我们天然就会相信词中的人物是一位妙龄女子,有娇媚的容颜与优雅的仪态,正在为爱情或没有爱情而苦恼着。
4、词中的女子显然不是市井中的勾栏艺人,一切柔美的意象与细腻的情绪都暗示出她是一名精致的女子。她的眉头或许正在微微蹙着,但只是微微的;她的嘴唇也许正在略略抿着,但只是略略的。那座小楼里一定没有旁人,但她的衣饰一定没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她的坐姿一定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下一样没有半点的放松。一切意象都在烘托着她那高贵的克制之美,会使我们想起《源氏物语》里的女子,幽幽淡淡,一整天可以不作一声。
5、“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美在哪里?
⑴谁都知道这是比喻。
⑵人们为什么会用比喻呢?一般都是为了借助熟悉的东西来解释陌生的东西,或者借助形象来解释抽象。
⑶秦观的词里在描写一个精致女人的闲愁,闲愁总是没有来由的,既不像无产阶级苦大仇深,也不是具体受了某个人的委屈。一切都很好,但就是有点不高兴。
⑷这种愁到底是怎样的,她的梦又是怎样的,当然说不清,道不明,只知道她的情绪非常细腻、微妙。
⑸至于究竟有多细腻,多微妙,换言之就是梦有多轻,愁有多细,当然更说不清。
⑹为了把说不清的东西说清楚,就可以借助熟悉的、形象化的东西。
⑺我们都能感受到飘在空中的花瓣有多轻盈,毛毛雨的雨丝有多么纤细,那就可以理解她的梦到底有多轻盈,她的愁到底有多纤细了。
⑻其实梦并不能用轻盈与否来衡量,愁也不能用纤细与否来衡量,只有实实在在的物体才能说“轻”说“细”。所以,说梦轻,说愁细,就已经在把虚幻的东西形象化、实体化了,再把它们比喻成飞花和丝雨,就使形象变得更形象了。
⑼形象思维是最直接、最省力的思维方式,当然也就是我们的大脑最喜欢的思维方式。
⑽文学要想有“直指人心”的效果,就必须把各种不形象的东西形象化,画面感和即视感越强,表达的力度就越强。秦观正是这方面的高手。
⑾但是,把梦比作飞花,把愁比作丝雨,这也不算很高明,很多人都讲得出这种修辞。秦观反过来讲,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不说愁如丝雨,而说丝雨如愁,这是故意制造出语言上的陌生感,而制造出陌生感也就制造出了审美距离。我们都知道一句话:“距离产生美。”
⑿用比喻来形象化是为了拉近距离,把比喻反过来讲是为了拉开距离,这一远一近之间的张力,体现出来的就是文学才华。
⒀飞花似梦,丝雨如愁,这种反过来写的比喻,本质上就是倒装句,就是要制造一点距离感。而更高明的是,在反过来理解之后,你依然可以正过来理解,于是飞花似梦,梦似飞花,丝雨如愁,愁如丝雨,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交织在一起,互为本体又互为喻体。这种虚虚实实的感觉,不能被处理得更好
6、“宝帘闲挂小银钩”中的点睛之字
⑴重点是“闲”字。事实上在观察者的眼里,只能看到宝帘“挂着”小银钩,帘子被挂起来了而已,就像我们从外面看到邻居家的一扇窗户开着,我们只会看到“窗户开着”,不会看到窗户“闲”开着。
⑵这个“闲”字显然是词人硬加上去的,但我们之所以不会感到生硬和造作,是因为前边已经用了足足五句话把“闲”的氛围扎扎实实地烘托出来了,只差最后点睛的这一个字。
⑶一个“闲”字,使前面的淡淡愁绪显得若有若无,使一切动作和心思显得无可无不可。女主角不再是《花间集》里那种渴望爱情、思念情人,甚至和词人打情骂俏的女人,不再作为这种或那种“女色”被男性词人消费,而是有了一种“美人如花隔云端”的高级感。
7、秦观能写出美女的“气象”,这意味着宋词迈出了超越《花间集》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