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开始就知道无疾而终啊
追了很久的《忽尔今夏》最终大结局了,不知道为什么在看之前竟然有点不舍,其实一开始这部剧在朋友圈刷屏的时候我并没有很在意,直到我发现各大公众号都在推这部剧,怀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我点了进去,当天晚上就一口气看了6集,抑制不住冲动之情,还去买了会员,也就多刷了那么四集。然后,就开始了每周艰难的等待。
刚开始看这部剧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浓浓的振华风,校服、校园都和之前大火的《最好的我们》和《你好,旧时光》如出一辙,最后查了一下资料,果然取景地都是一样的,但这部剧又不同于之前两部剧。前两部完全是校园剧,而这部剧却展现了一段跨越十年的感情,从校园走向社会,从形影不离到分隔两国,从甜蜜到破裂。整部剧的前半段全程都在撒糖,而且是成吨成吨的,男主给女主补课的经典桥段,也让很多人不由得想起了经典偶像剧——《恶作剧之吻》,果然学生时代补课才是促进关系的最好方法。可惜,小时候太专注学习了,竟然没有抓住机会,导致现在谈的都是黄昏恋。
剧情的后半段由于两人异地,于是矛盾接踵而至,最后直接导致了两人的分手。很多人都大呼虐心,可是这不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的现实嘛?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是有原因的,也正是剧情的写实让人常常会有代入感,更容易产生共鸣。
很多人都在朋友圈写到:异地恋真的不容易长久吗?至少在我这里的回答是肯定的。
舍友和他男朋友从高考结束后正式宣布在一起,无奈大学异地。刚开学那会儿,两个人每天晚上都会打电话,每到这个时候我和其他几个姑娘就一起起哄,虽然她表面上怪不好意思的,但是从她不同以往的说话语气中我们感受到了她享受着那份甜蜜。她的男朋友是学农业的,经常会寄一些东西,但是每次都让我们瞋目结舌,不仅有手工做的大米拼图,一些挂饰,还有一次,竟然寄了一箱玉米,我和另一个舍友一边吐槽一边厚着脸皮啃玉米,吃完竟然发现很好吃,吃完还去要了淘宝店铺的链接,我们也常常打趣说他们谈的爱情真实在。就在我们以为他们会走上毕业就结婚的道路时,舍友说她分手了,问她原因时她只是很简单的说:每次去上课、去饭堂、挤地铁的时候都是一个人,连去麦当劳买第二个半价的甜筒都找不到人,我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只能隔着屏幕问我怎么了,却不能真正为我做点什么,我只想谈一场正常的大学恋爱。
虽然每天可以嘘寒问暖,但是却不能真正做点什么,这种无力和无奈感常常是消解感情最大的元凶。这不禁让我想起之前的一个新闻,一对身处两个国家的情侣本来正在视频聊天,突然女方那边发生了地震,男方只能隔着屏幕眼睁睁地看着,束手无策,有点伤感却也有点可悲。
大二上学期放假的时候竟然脱单了,其实我原本都不打算大学谈恋爱,前男友是高中同学,性格很好,高中几乎零交集,结果高考完之后莫名其妙就熟悉了起来。在家的时候天天往出去跑,他去网吧打游戏,我就去网吧看电影或者剪片儿,到了下午或者晚上的时候我俩就环城暴走,其实就是享受两人一起相处的时间吧。直到有天我抱着玫瑰花回去,我爸妈就知道了,我妈说了很多,但我就记得:你俩是异地,能谈多久就谈多久吧。果然,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异地恋都不会长久。
离家上学那天,我没让他去送我,因为我还是挺讨厌离别的,不想表现得太矫情。开学后,我就成为宿舍打趣的对象,几乎每天都和前男友打电话,有时候宿舍关灯早,就去走廊打,其实每天都只是说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就是想要互相说一会儿话。有时候熬夜剪片,他还会隔着屏幕陪我熬夜,说实话,当时真的觉的有一个人陪伴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但渐渐地,学校里发生了很多事情,社团、实习、作业,每一个让我忙的晕头转向,男朋友的嘘寒问暖让我开始觉得成为了负担,不回,显得很冷淡,可是回吧,可能又会滔滔不绝地聊下去,所以经常只是回一句:不好意思,我现在在做作业。我和前男友也不再天天打电话,塞满DDL的生活里,我们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
直到有天在操场散步,看见别的情侣相依相偎,心里谈不上羡慕,更多的却是愧疚。
因为不在一个地方,大家的生活圈子都发生了改变,到了后面,每次聊天除了缅怀高中,却发现再也找不到别的话题,更多却是彼此的沉默。但是前男友却常常安慰:没关系,放假了我们就可以见面了。可以离放假,还有三个月。最后,我们分开了。没有特别多的难过,更多的是对彼此放手的释怀。
现在很多电视剧的题材都喜欢讲述小年轻的双城生活,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这种有距离的感情更容易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更易制造矛盾,另一方面也是源于它很写实,写实到让我们常常看的泪流满面,因为常常能从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许我们分开不是因为彼此之间那段可以测量的地理距离,更多的原因却是彼此心灵的疏远,直到我们最终走散,谈了一场异地恋,却更像在谈网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