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无戒老师的二十一天日更挑战营,居然也有一点心动,想参加挑战。
要知道,那些能坚持日更的作者,在我眼里都是超牛的人,不管文章内容质量如何,能有挑战自己的勇气就很了不起。
我为什么说是重新开始日更呢?因为之前我也有过几段日更又停更的经历。
我的第一段日更经历是在读书的时候,自己每天写日记。家中至今还保存着我从初中写到工作近20年的日记本,大概有五、六本,后来从学校辞职下海创业就基本停止了日更。
年轻时写日记都是记录每天的心情,比如青春的迷茫、憧憬、反思。因为是写给自己看的,所以无拘无束,有时寥寥几行字,有时洋洋洒洒上千字。写日记是每天最让我放松的事,我学会了在自己的世界里和自己的内心对话。
那些日更的时光,多少不安与躁动在笔端化解,多少迷思与困惑在纸间释然,多少梦想与秘密在心里隐藏,日更几乎成了我精神的依赖。
第二段日更经历是在青春期。那时候特别迷恋言情小说,上课偷偷看,下课抓紧看,简直就是一天一本的速度。读着读着吧,就忍不住也想写,觉得作家可以随心所欲地掌控人物的命运,是一件特别酷的事情。
那时候不像现在的写作大环境那么好,有各种各样的网络创造平台,让你发表作品。我的小说都是写在笔记本上的,是名符其实的手抄本。每天中午我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吃完午饭,一个人躲到学校图书馆里,在那个靠窗的老位子埋头写。回到家赶快做完功课,做好掩护假装写作业,其实是在写小说。晚上有时候灵感来了,就躲在被窝里打手电筒继续写小说。
那时的日更一开始只是为了自己编织浪漫的故事,后来小伙伴们也吵着要看,居然也就有了粉丝。每天有人催更,即使没有打赏,照样每天见缝插针地努力地写。整天沉溺于构思故事情节,有时连读书都没心思。那段日更的日子里,我短篇中篇写了十几万字,虽然没处发表,只是在班级里流传,但是我的内心是愉悦的,充实的。
第三段日更的经历是在大学里。大三的时候 系里有同学认识出版社的人,说出版社正好在约稿言情小说,三个月完成一部15万字的言情小说。可能是心中那个放不下的作家梦,我也报名参加了。
大学的课业并不繁重,课余时间我要么在没人的教室,要么在图书馆,带着一厚叠文稿纸,奋笔疾书。十几万字的小说写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思路断了的时候,日更真是一种煎熬。可是,截止日期快到了,我承认为了完稿,也有不少地方七拼八凑,不忍直视。最后几天,为了赶稿,我在熄灯的寝室里一个人点着蜡烛埋头写小说,有一次蜡烛翻倒,差点烧起来。好在紧赶慢赶,我是唯一最终完稿的一个。
后来暑假的某一天,编辑带着手稿来我家找我。不巧那几天我和室友出去旅行,错过了与编辑的见面。稿子最终没有用,编辑肯定了我的文笔,指出情节有点单薄,留了电话号码,让我回来后联系她。后来我没有勇气主动打电话联系编辑,后来,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现在想来自己作家的梦,也许并不是那么强烈,如果是现在我一定不会逃避。
前段时间远在大洋彼岸的大学室友,有天半夜突然发给我一张照片。我仔细一看,拍的竟然是当年我写小说的一页手稿。室友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保存着这样一张手稿近20年。她鼓励我继续写小说,还说我现在人生有经历了,写出来的小说肯定更精彩。我表示有点触动,然并卵,没有行动。
事实上,我还有几段时间在当年的榕树下和起点上发表过小说。日更了一段时间,越写越寂寥,最后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有完成小说。
去年遇到简书,一开始也没有完全投入些。直到今年加入了社群,渐渐在简书这个社区里,找到了一点点写作的感觉。然而还是不敢日更,看到日更的作者,我还是肃然起敬的。
2
群里有一位80后职场妈妈参加日更训练营,白天上班,下班后带娃,晚上抽时间码字。头几天,不巧娃又发烧,她有点体力不支,上班坐地铁都上错车三次。可是,她仍然坚持日更,写得越来越好。
年轻人有这股拼劲绝对是好事,可是我都这岁数了,还要不要这么拼?
为什么要日更?是寻找写作的感觉?还是刺激自己的思维?还是挑战自己,还是其他什么,我必须想想。
蒙田说,“一个有使命感的生命是人类最伟大的作品”。要不要日更的背后是一种选择。每一种选择背后是个人的价值观。如果年轻时的日更,为了梦想或者为了名利,那么现在呢?突然觉得日更不仅仅关乎写作的问题,更是生活方式的选择。
一个人过了四十岁,也许不需要这么拼了。因为日更在我眼里,多少有点死磕,拼命的感觉。而现在的我,人到中年,衣食无忧,生活中无所谓什么目标不目标,只要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好。说实在的,我不是很喜欢“拼”这个字,这里面隐藏着太多无谓牺牲和无奈的代价。
那天看到一篇写朴树的文章,记者问他:你都四十几岁的人了,为什么眼睛里还可以有少年的光芒。他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不是因为他过于少年,而是因为许多人提前就老掉了。太多人羡慕那些处“出走半生,仍是少年”的人,却不肯找回曾经拥有的少年心气。
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决定人生的从来都不是年龄,而是自己的选择,摆脱内心的束缚,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便是最美的自己。心态年轻,人便不老。
有人说,人到中年要活的收敛,我想说,人到中年,要活的自在。有自己的爱好,那些年轻时割爱的梦想,现在都可以重新拾回来。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光去追逐梦想。收放自如,气定神闲,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里也要活出精致的简单。
那么,如果现在开始日更对我意味着什么?
>>>我能掌控日更的时间吗?
虽然我是全职妈妈,但是每天也是不停的陀螺。只有一个人带过娃的妈妈才懂,要拥有一点自己的时间都多难。日更以后,每天要安排出二到三小时写文章,我就要做好时间管理。可能暂时会打乱我的生活节奏,但是做自己喜欢的时候常不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我相信在这种初期不适应很快变回过去,日更会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享受。
>>>我能保持日更的速度吗?
以前我写一篇文章,在电脑上敲字,磨磨唧唧要三四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最近我改进了写作的方法。我发现自己在白纸上手写文章的思路要比电脑敲字快很多,有时候顺畅得停不下来。所以现在我想到啥随时写下来,积累了很多零散的片段。然后,用语音输入手机变成文字,直接复制到简书私密文章里备用。有好的选题,就把这些片段素材排列组合,让它们成为完整的文章。最后再修改润色。速度比以前提升了不少。
>>>我能保证日更的质量吗?
虽然每天写一千字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追求完美的我是否可以真正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这个问题涉及到什么才算是好文。前两天,简书CEO简叔发文立Flag,今后简书定位“真实新鲜多元”。如此说来,那些来自真实生活的鲜活素材,便是一篇好文的基础DNA。多元呈现,是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也许不够完美,但一定要丰富。
我发现,自己那几篇阅读量高的文章似乎都是来自现实生活的有感而发,有意思的是这几篇文章恰恰是耗时比较少的。发乎于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要我循着这个方向写,反复练习,不怕文章没质量。
3
前几天去看了电影《冈仁波齐》。藏民一路上的磕头膜拜,艰苦单调,但是因为知道自己终将要去向哪里,所以淡定自若面对发生的一切。接受、面对、理解、放下,然后歇息片刻,继续上路。朝圣的路上纵有千辛万苦,也懂得去享受一路的阳光明媚, 享受路人给予的温暖,享受在河边的唱歌跳舞,以最接近地气的方式是拥抱生命本身。
也许写作的梦想之路,也是这样一条路。当我去除了日更的妖魔化,便发现把日更变成日常,我们是在路上,生命就在往前走。
如今的日更不再有年少轻狂的急功近利,只为给自己的生活,多一分精彩。不是死磕某个目标地苦逼坚持,只是为了体验更多的未知。日更从被动到主动,只要遵从自己的意愿,便会有无穷的动力源泉。
我不知道日更最终会带给我什么,也许是颈椎病的复发,也许是完成了一部小说,也许……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也许。
没有所谓的期待,我不知道21天后会发生什么。人生因为未知而充满了无限可能性,这是多么好玩的一件事,我准备好迎接未知的每一天。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文字是我用来表达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喜欢这么多年分分合合,聚聚散散,一直放不下,我想这便是心底之所爱。既然是最爱,那就且写且珍惜吧。不管怎样,至少可以留下21天的文字。
就像《冈仁波齐》幕后花絮里说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神山圣湖并不是重点,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弃理想和信仰,热爱生活,我们都在路上。”
写到这里,我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