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刘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国际MBA,十年媒体从业经验。创办互联网写作教育品牌“主编课堂”,教授写作方法。累计培养学员近10万,承接多家企业广告宣传和新媒体运营工作。出版《你和成功只差一个真相》《从0到估值1000万》《学会写作》等畅销书籍。
- 02 -
虽说名头并不如前面的大师那样响亮,但是正因为平民化接地气,更加了解普通人想要提高写作水平最有问题的地方,所以他的书浅显易懂,更易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直接应用。今天,想谈一下刘老师关于行文逻辑的总结。一篇或一本好的优秀的文章或小说一定行文要有逻辑,否则东一榔头,西一棒头,自云自嗨地说了半天,读者跟着的云里雾里,不知作者的意图,这样的文章或小说一定会以失败告终。而写一篇好的有逻辑有层次的文章关键要注意一下四点:1.把重要的话放在开头说。2.让松散的材料连贯起来。3.把孤立的内容变成整体。4.让所有的铺垫为结尾服务。下面我们来逐条总结。
- 03 -
第一条——把重要的话放在开头说。众所周知,好的开头是一篇文章的脸面。文章好不好看经常看看开头就知道个大概。而写好一个号的开头,主要有一下几条常用方法:
1)故事开头:讲故事是最容易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好方法。比如在电影《重庆森林》里,就用了一个故事做开头。“我们分手的那天是愚人节,所以我一直当她是开玩笑,我愿意让她这个玩笑维持一个月。从分手的那一天开始,我每天买一罐5月1日到期的凤梨罐头,因为凤梨是阿May最喜欢吃的东西,而5月1日是我的生日。我告诉我自己,当我买满30罐的时候,她如果还不回来,这段感情就会过期。” 很明显,故事是围绕着“我”和阿May的 ,文章一开头就设置了一个命题:感情是有期限的,到5月1日还没结果的话,我和阿May的感情就过期了。
2)总结开头:就是在文章的最开始,开门见山的给出见解和结论,让读者知道文章的立场和主旨。然后在接下来的段落里,象剥洋葱一样,一层又一层展开,解释清楚。下面这个开头就很不错:一张别人的美丽照片,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会是,这是谁拍的?一张自己漂亮照片,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会是,我真好看!所以,人们总把自己的获得归功于自己的努力,而把别人的成果视为环境、机遇的恩赐,人性就是如此。到底是自己的努力还是环境的恩赐?作者举了正反两个例子解释上面的问题,最后得出了结论。一般总结式开头的行文框架是先结论后原因,先全局后细节。比如,小说的总结开头:躺在病床上回顾自己的一生,他仿佛再难以找到一个词比折腾更能恰当地形容这30年.....。
3)悬疑开头:这种开头毫无疑问是最引起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读下去的。例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下下的第一句话就是:“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从现在看将来发生的事,这种时间上的错乱让读者觉得好奇——是不是有些东西注定会发生?是不是会夹杂着某种宿命论的态度?除了靠时间切换造成悬疑,故意营造不合理的场面——“被捉住的那一刻,她拼命挣扎,她不怕死,而是怕她手里这点钱再不能送给她要感谢的那个人了......” 第三种是提出疑问造成悬疑——“一个人,15天,积累了十万粉丝,这个可怕的写作狂人,到底用了什么方法?”
4)自然叙述开头:把作者想跟读者说的第一句话作为开头,看似没有经过刻意的设计,但可能反而更加打动人心,因为这些未经修饰的淳朴开头可能是作者最想说的,最重要的话。比如鲁迅《秋叶》一文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棵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看似无意义的重复,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后的内容,就可以理解,这个开头准确表达了他当时苦闷的心情。
- 04 -
第二条——让松散的材料连贯起来。好的文章就像是一整座山,读文章就象带着读者爬山,起起伏伏,错落有致,有引人入胜的叙述,有思维缜密的推理,有慷慨激昂的抒情,有一锤定音的总结,就象带着读者经历了一场文字构建的奇妙旅程。那么要保证文章内在逻辑的完整性,最常见的就是列提纲的方法。在动笔之前想好文章的结构和呼应关系。尤其在写复杂文章的时候,一定要先列提纲,想清楚开头如何写,中间有几点,引用那些材料,提供那些数据。有了提纲,再去填充提纲需要的支撑材料,所有的材料都为提纲服务,为中心服务,这样的写作就比较容易又整体性和全局意识。每个人列提纲的习惯各有不同,可以写关键词,列小标题,也可以把每一段的意思都大致描述出来。
例如韩寒有篇文章《天平洋上的风》,这篇文章在提纲结构上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叫“我以为”。我以为台湾是张艾嘉和陈升的歌曲,是侯孝贤和杨德昌的电影,是魏德圣和九把刀.....第二层叫“我看到”。通过修眼镜,打车后失而复得的物品说明台湾的人情味;第三层叫“我觉得”。因为有了实际的体验,作者改变了对台湾的印象,并由此引发了感慨,原来台湾和香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作者的行文有逻辑,表述的内容一环扣一环,读者看起来也觉得流畅。
-05-
第三条——把孤立的内容变成整体。写文章就像建一座房子,不是什么建筑材料都可以用,本来四根柱子就可以支撑起一栋房子,非要塞五根,不但不好看,还破坏了建筑的整体结构。写文章也一样,不是堆得材料越多越好。哪些内容应该要,哪些内容应该舍弃,这都是搭建文章结构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总体来说,取舍内容的时候有三要:要围绕中心、要统一、要配套。这个容易理解,我们就不过多讨论,下面我们重点来说说四不要——不要局部肿胀、不要顾此失彼、不要理所当然、不要跑题万里。
局部肿胀——是指该强调的地方没强调、不该强调的地方却加重了笔墨。例如过多的环境描写,迟迟不引入人物;文章的对话过于细碎、啰嗦,反而冲淡了人物的个性;个人观点和评论过多,不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等等。
顾此失彼——是观点混乱,前面一个重点,到后面写成了另外一个重点。前面讲一个意思,后面自己推翻自己。例如,有篇《跑步可以治疗抑郁吗》的文章里,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列举了医学研究和数据,证明跑步治疗抑郁是有科学依据的。但是后面为了让文章更客观,却又说但即便专业运动员,也有人会得抑郁症,明显推翻了前面的观点。
理所当然——表现为只呈现跟主题相关的内容,却没有推理过程。想当然的做出推论和结论,让读者很容易产生质疑。
跑题万里——就是偏离主题。是我们上学时最常听老师讲评作文时讲起的。其中包括:流水账式跑题、核心不明式跑题、跳跃式跑题和多中心式跑题。如果要治疗的话,那上面的列提纲,限定关键词的做法就很有用。
- 06 -
第四条——让所有的铺垫为结尾服务。虽然文章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主题产生,但是在内容的逻辑关系上,文章所有的内容铺垫都是为结尾服务的。文章的结尾有千万种形式,很难说那种最好。但最不好的结尾却很明确——就是口号式结尾。很多人写文章,整篇没有目标也没有中心,只能在最后喊口号。“为了更好的未来加油努力!” 看似激昂但却让人感觉空洞,虚假。
1)恍然大悟式结尾:一般写故事最忌讳平铺直叙,让读者看到中间就知道结局。好的写作者,不但要学会设置故事主线,也需要设置让人为之一振的结尾。所谓“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说的就是这类结尾。比如,大家都很熟悉莫泊桑的《项链》。女主角忙活了半辈子,最后才知道项链是假的。这样的结尾可以多去看看莫泊桑,欧亨利等短篇小说名家的作品学习。
2)开放式结尾:这样安排结尾,主要是为了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例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就采用了开放式的结尾,到底方鸿渐和孙柔嘉有没有和好?不知道。到底事态要往哪里发展?不知道。让人觉得意味深长。
3)揭秘式结尾:包括人物身份揭秘(比如一直在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最后才公布这个人的身份);情节揭秘(安排一个不合逻辑的情节,最后解释为什么);逻辑揭秘(故意在开头讲出匪夷所思的结论,最后解释)等等。最为典型的是《肖申克的救赎》,小说最后揭示了安迪用一把小凿子,一直凿墙并且搬运凿下来的沙土,然后用给一张海报掩护凿开的洞穴,最后,用了27年,凿穿了墙壁,通过下水道逃跑。这个结尾让这个故事变得有意义。通过这个揭秘,读者再去回想以前安迪在狱中的举动,所有的内容就变得合理了。
4)场景式结尾:这种有画面感的语言做结尾的方法最近被广泛采用,因为这种结尾既能给读者留下思考,也比较平易近人,让人容易接受。例如人物杂志上一篇写庞麦郎的文章《惊惶庞麦郎》,文章写了很多记者观察的细节。文章的最后,作者并没有评价或者总结,而是用了一个非常典型的场景结尾:在包间里,他点了两次《我的滑板鞋》,两次唱得音调完全不同,也都跟MV的音准合不上,他靠在沙发上,渐渐松弛,长期浮现在他脸上的惊惶和用力过猛的神色,渐渐消失了。无人喝彩,他为自己按响了屏幕上的“欢呼”键。
好了,本节课关于如何理顺文章的逻辑关系,让文章更加精彩的内容,梧叶儿小编就为大家整理到这里,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跟大咖学写作系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