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我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凯利•麦格尼格尔的《自控力》。本书基于众多有关意志力的实验研究,揭示了自控力的秘密,提出了很多帮助人们增强自控力的方法和建议。
其中,有一段关于进步目标的论述,让我醍醐灌顶,把我从越陷越深的泥潭中拉了出来。
1.
在“关于进步的问题”一节中,作者提到:
你是不是列出了自己所有要做的事,然后一想到自己一天里能做完所有工作,就觉得自己很棒?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很多人都和你一样。能列出这样的清单真是让人如释重负。我们把需要做的事当成了自己已经付出的努力,这会给我们错误的满足感。这不是说进步本身是个问题,问题在于进步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更进一步说,问题是我们不能坚持自己的目标,而会听从自己的感觉。进步可以激励人,甚至可以提高未来的自控力,但前提是,你要把自己的行动当做努力完成目标的证据。换句话说,你要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并盯紧自己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你要愿意付出更多。人们很容易接受这个观点,只不过我们一般不会这么想而已。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总在寻找停下来的理由。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我们为自己的成长进步制定了目标之后,自然而然地就会时刻关注这些目标,提醒自己去努力实现目标。
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我们的大脑在这时会被迷惑,从而创造出了一个可怕的悖论:过多地关注进步目标反而会让人退步。
因为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这些目标上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完成了目标之后的成功和喜悦。这种感觉被大脑接收之后,它会作出你已经完成目标的错误判断(不然怎么去解释这种快感)。
这样的后果就是,我们开始放松自己,不再为目标而努力。直到有另外一件事刺激我们的时候,我们才会突然发现:哇!我这个目标怎么还没完成!我得赶紧重新制定目标,抓紧时间完成!
然后就再次进入制定目标、关注目标、放弃目标的死循环。我们的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糟糕。进步的目标在这个时候就是一种慢性毒药。
而这一切的缘由,竟然就是因为我们制定了目标?
太不可思议了吧!
但是我有切身体会。
2.
几个月前,我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和约束自己,安装了一个“奇妙清单”App。我把自己成长进步的目标都列出来,通过桌面插件放在手机屏幕最显眼的位置,一打开手机就能看见这些目标。
我的本意是,想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这些目标,要想办法去努力完成这些目标。
但是,每当我在看这些目标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另一个自己——一个已经完成了这些目标,取得了成功的自己。然后我就会莫名其妙地感觉很开心、很放松,仿佛是被成功的那个自己附体了一般。
我本来是想从关注这些目标上获得压力和动力,可是没想到事情却恰恰相反,我得到的是放松自己的感觉。我离我的目标越来越远,可是我根本就没有注意到!
比如我在八月份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写作目标:在简书上写到5万字。当时我在简书上已经写了大概有3万多字了,按说应该是一个很容易、很快就能完成的目标。
但是后来的剧情发展出乎意料:我每次想要写点东西的时候,我就看看这个目标,脑海里想象着在简书上写到5万字的那个自己好厉害,然后就感觉很兴奋、很满足(说实话,在我真正完成这个目标的时候反而却没有这种感觉),再然后我就放松了自己,该睡觉睡觉,该追剧追剧,该发呆发呆……
如此周而复始,这么简单的一个目标,我直到前不久才完成。更不用提其他那些比较困难的目标了。
3.
我之前也因此陷入了焦虑,产生了怀疑自己的情绪。直到看到《自控力》的这一段,我才明白问题所在。
更重要的是,作者也指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把注意力从目标转移到行动上。
具体来说,当我们下一次看着自己制定的目标时,要及时反问一下自己:
你到底想不想完成这个目标?如果想完成,那你应该去做什么?
这其实就是在自己给自己一点压力和提醒,防止我们的大脑再次被欺骗,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比如我给自己定了另外一个目标:在简书上写到10万字。
不过这一次,我在这个目标后面加了两个字:反省。
这样,每次我再看到这个目标的时候,我的思维不会再被幻想的快感牵着鼻子走,而是会去检查自己有没有为这个目标付出实际行动,如果没有,我应该怎么做。
简简单单的一步,就能在我面对目标时,把我拉回到正确的逻辑上。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经历,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