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篇日记 @New York
时光倒退三年,学即生活,是对我的真实写照。只是这个写照太写实,反而显得平庸无趣,毫无留白。
生活究竟是什么?来到这个世界近23年,我才有了一点懵懂的意识。在此之前,我想我对生活是没有知觉的,因为它太简单,太狭小了,让我意识不到这世界还有无限种可能,会让生活更有趣,更优质,更五味俱全。
从小到大,我脑海中的一个观念就是,必须过苦行僧一样的生活,才算是个好学生。你必须一年四季穿校服,必须不修边幅,必须教室与家两点一线,必须在课桌前熬夜到凌晨,必须远离各种与考试无关的活动,必须压制内心少男少女的情愫;如果你还想着和同学小聚,那你就不够刻苦。记得曾经还有一个老师教育我们什么是心无旁骛,说一名成绩非常好的学生,校服很脏了却依然穿在身上,她问那个学生为什么不洗校服,学生说,“光顾着学习,都忘了。”她非常被触动,觉得这就是心无旁骛。记得我当时低下头看看自己的校服,为自己穿着一身干净的校服而惭愧。现在看来,觉得十分可悲。
我的父母已经非常开明,奈何我生活的大环境如此,让我觉得,学习的本质就一个字:苦。学习在我生命中的意义变得很狭隘,曾经是为了高考,后来是为了绩点。没错,关于学习如何塑造思维,要学以致用的道理也听了不少,但那时的我,坚信连想想如何学以致用都是分心,不如用这个时间练几道题实在。
于是“学习”即生活,这狭小的生活再也容不下其他。
直到现在,没读得万卷书,有幸也行了万里路。身边的世界变得很广阔,看到了许多不同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然而我却很难改变过去的想法。我觉得出门花10min化妆也是浪费时间;花时间思考如何搭配一身衣服优雅得体会惭愧;和同学们小聚或者出游,心里会一直盘算着用了多少时间,并在这些时间前加一个动词:浪费;看到一门感兴趣的课,但与专业无关,就自动放弃学习的念头,因为我觉得那是不务正业;到最后,抬起头看看这个世界在发生着些什么,也算是三心二意了。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丰富有趣的生活,真的与“学习”相违背吗?作为经济不独立的学生,在不奢侈的前提下,就真的不可能拥有有品位和情调的生活吗?还是说,可以在任何条件下,都将自己的生活经营得有滋有味,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呢?
我想,如何让自己生活得有趣、幸福、有自己的风格,同时在生活中发现多面的自己,才是我们来这个世界的意义,也是我们读书行走的意义。而学会高效的利用时间,在更短的时间,更好地完成更多的事,才是我们该训练自己的最重要的能力,因为时光匆匆,而这个世界有太多事值得去发现、去尝试。这些都是学习,并且远比书上的习题让你受益终生,更重要的是,当你习得了这些能力,生活中不止有伏案疾书时,或许你反而会看到那些习题更深刻的一面。
学即生活,我想这句话在今后依然会是对我的写照。然而它变成了印象派,有无数想象的空间,你可以用任何方式去理解学习:一次旅行,一次会友,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一个新的妆容,一门与你的专业毫无关系的课程,一件你从未尝试的事。这些都是学习,都是生活给我们的礼物。
然而人的精力有限,这是一个探寻平衡、理解什么是“重要的事”的过程。我们都会迷路,都会忍不住走极端,每到这时,我想最有效的方法,是问问自己,也问问别人。问自己,是问自己的内心,你真的想要做这件事吗,它又让你的人生有哪些不同呢?问别人,是问那些走过相似的路,或者过着你现在想要的生活的人,问问他们我在这个时间做这件事,价值有多少,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吗?这里“重要”的标准是围绕你想成为怎样的人而定,但也请永远保持警惕和开放,警惕所谓“自己”的想法,其实是社会或别人的看法;对新的可能保持开放的心态,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这会带给你怎样的惊喜。
而对于自己的兴趣,我觉得,兴趣非常可贵,可遇而不可求。只用功利的标准来判断一件事要不要去做是可悲的。而你对这件事是三分钟热度,还是热爱,唯有你为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可以鉴别;然而如果不去做,那永远都只是三分钟热度。而你会慢慢丢掉内心的热爱,内心愈来愈贫乏。内心贫乏的人,纵使成功,也很难快乐。
最后,与你共勉,愿我们遵从真实的内心,不放弃探索新事物的机会,如果喜欢,就去做,如果害怕,也去做。生命从不会吝啬回馈。如果觉得想做的事太多,问问自己信任或欣赏的人,切忌听一家之言,别轻易否定内心任何一个“学习”的冲动,但也要谨慎选择,因为这些都构成我们的生活,我们要为之负责。
愿我们都能在更年轻的时候,发现生活更多的意义,学习并快乐。